APP下载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2019-10-23唐文彬张新华胡宁

科教导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唐文彬 张新华 胡宁

摘 要 为了有效应对目前我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项目教学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实施要点,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体系 项目教学法 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25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y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ANG Wenbin, ZHANG Xinhua, HU N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current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social demand in China, local universities actively implement supply-side refor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implementation points and corresponding safeguard measure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chieve the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goal, then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local university

0 引言

隨着互联网、物联网的逐步普及和5G技术的兴起,我国经济社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均已成为新常态,从而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简单的人事管理逐渐转变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因此,近年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却愈加凸显,短期内主要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却面临用工荒的尴尬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困局,高等学校,尤其是培养学生人数占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观念、质量和结构,主要指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要学习的课程及其内容。课程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的知识组合系统,体现了学校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如何组织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如何进行课时分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如何得到提高等,因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深入探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问题。

1 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1 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滞后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高,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实际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滞后,具体表现在其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无法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需求的变化。

课程体系建设既包括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也包括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同时还包括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而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却缺乏系统性思维,要么是对某些培养环节重视不够,未将其纳入到建设内容中,要么是对某些内容执行不到位,影响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实施效果,例如只强调老师的教学实施方法,而忽略了对课程体系内容和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

1.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会按照全面性原则来设置课程体系,例如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但是对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认识,以至于在课程开设时间、学分设置和学时配额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实践环节课与专业理论课在衔接上也存在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1.3 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必须围绕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来设置,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专业技能的实际演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却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基础课程和公共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偏大,而有助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课程所占比重却偏小,并且实践课程“形式主义”严重,例如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实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周密的实习计划、严格的实习考核,以至于学生实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拿个学分,专业核心能力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1.4 未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相对于许多工科专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不需要在实验室建设和试验设备采购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在招生和培养学生人数方面能够很快实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竞相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然而,这些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和准确的定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普遍存在同质性大于异质性等问题,并没有充分体现专业、行业以及所在区域的特色和优势,以至于培养的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1.5 课程体系建设配套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实施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是在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中,地方院校普遍面临配套资源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例如,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教学设备、教学软件配备不到位,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外,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尽管都拥有硕士、 博士学位,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既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又未能体验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以至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不够理想。

2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按照“三中心,五环节”来进行组织实施,所谓“三中心”,是指以教师、课堂、理论知识为中心,“五环节”是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大环节。就课堂表现而言,教师主要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理论讲授,尽管利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仍是在延續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互动性少,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差。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项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技能的教学目标,其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接近于社会实际的工作活动。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方式更灵活、考核方式更合理、师生之间关系更亲密等优势,因此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得到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广。本文将以长沙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基于项目教学法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施要点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指南。我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出发点,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立足湖南,主动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家有关劳动法律和法规等知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表达、协调组织能力与谈判技能技巧,具备从事本专业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在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3.2 明确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能力、素养要求,本文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三级,拟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结构表,并结合项目教学法,列出有助于能力提升的分项目任务与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3.3 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在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结构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中,强调基础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性,特别是一定要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逻辑上一定进行有效衔接,例如增加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组织结构与制度设计”、“薪酬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课程时,能够很快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保证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量至少在48课时。

(2)考虑到我校立足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办学特色,理论课程中还专门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电力工程概论等基础课程”、“项目管理”,为学生今后进入这些领域的大型国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将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的相关资源与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突出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的行业特色。

(3)适当减少“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部分理论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增加“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

(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由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要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备考的时间冲突,在排课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将以前设置在大四的“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提前到了大三开设。

(5)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加大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力度,有针对性地扩大课外实践、实训的范围,并适当增加相应的学时,例如考虑到目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以及后续的薪酬管理中,都有可能会涉及到“五险一金”的问题,因此在大四我校还开设了社保业务经办实务等课程。另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同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开设时间的安排上,一般会考虑将它们设置在同一个学期。优化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如表2所示。

3.4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与反馈机制

课程考核评价的结果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不重“应试”重“行知”的指导原则下,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设定以检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程度为目标的评价指标,并结合项目教学法中各项目模块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

当课程理论学习和相应的项目实践活动完成后,每一位学生都要递交一份个人总结,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参与情况、心得体会及存在的问题等。教师要改变过去所采用的期末一次性考核评定方法,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和力度,组织学生及有关导师分别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还要将最终的评价结果详细地反馈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为后续的学习明确方向。

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4.1 提高课程教学组织的实施效率

课程体系能否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依赖于课程教学组织的效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将可以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正式的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自主协调,探索创新。学生既要把握好项目的整体要求和进展,又要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及其学理支撑,从而实现在相互合作中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集体讨论、工作总结与汇报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组织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2 加大实践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了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各种仿真模拟实验室,加强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平台建设,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配置好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操作系统、教学模拟系统和人才测评系统等软件设施,例如选购最新版的“奥派”、“金蝶”、“福特斯”、“北森”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制定规范学生上机试验的操作指南和制度文件,形成切實可行的学生上机监督管理机制;另外积极联合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访问、实地调研、顶岗实习的机会。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或者以访学的方式前往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学习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知名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由于目前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或者进入企业和基层组织担任职务或顶岗实践,从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选拔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高管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参与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以及实习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从而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体系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南.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41-42.

[2] 石振香.应用技术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中国轻工教育,2018(2):56-60.

[3] 吴小立.项目导向型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指标体系设计及优化研究——以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2):43-45.

[4] 杨敏.基于专业群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9):114-116.

[5] 吴南,陈温妮.“一带一路”背景下项目教学法创新研究——以“前厅服务于管理”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18(16):102-103.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有趣的动物
人力旅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