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课后习题的优化设计
2019-10-23姚海东
姚海东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写者对课文的精心提炼,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或点明基础知识点,或提示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或揭示课文的思路,或渗透教法和学法。将课后练习融入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还可理清教学脉络,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实现轻负高质呢?
一、前置导学,关注起点
从课后习题类型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在课堂上讲解,有一些可以放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通过学案的形式加以实现。在編制学案的时候要科学谋划,通过对教学对象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目标的制定,合理编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还要考虑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
纵观高年级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的类型,涉及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表达特点、注重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可以依据这些习题,设计符合学生课前学习的学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从课后习题中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2)感悟详略得当的写法,明白这样写的好处;(3)针对课文中部分语段的表达特点,或迁移或自创,写写自己过春节的片段;(4)比较阅读,感悟不同的写法,为单元作文做铺垫。这样的习题,其实就是课文的教学目标,要达成目标,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因此,学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收获。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学案
1.我要好好读课文。读了之后,发现这些难写的字,如_______,还有一些易读错的多音字,我也圈了出来,如_______。
2.通过调查、上网等方式,我了解了这几个特定节日的时间:腊月初旬_______、小年_______、除夕_______、元宵节_______。
3.我们过春节有这些风俗习惯:
我最喜欢:_______;北京人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在课文中划一划,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学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发现这些时间段的内容写得详细:_______这些时间段的内容写得简略:_______你觉得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片段,思考:与课文中的有关片段比较,写法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这样设计,很好地把习题资源纳入到课前自主学习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利用和学生学习相得益彰。
二、紧扣学法,突出重点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课后习题中,许多思考题都包含一些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减负增效。
1.质疑探究,明晰原委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叙述了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课后第二道习题是这样的:“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习题,弄清了这一内容,课文所表达的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的主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为此,可对课文的1~13自然段进行设计,以一个主问题贯穿前后:“老人到底做了些什么,使得发生了这一意想不到的事情?找找句子,做做批注。”然后学生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谈海鸥等情节的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感受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情怀。
2.巧用方法,突破难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离学生的距离较远,理解有较大的难度。课后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安排这样的习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搜集鲁迅在上海工作的资料,课堂上,结合句子的理解穿插资料的交流,学生对“碰壁”会有较好的理解。文章后面还有一句难理解的话:“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除了借助黄包车车夫苦难的生活理解之外,还可以联系上文“四周黑洞洞的”来理解,通过感悟社会的黑暗,让学生明白,眼前的车夫只是许许多多穷苦人的代表,鲁迅想到的是天下的穷人,他是在痛恨这万恶的旧社会。所以,关注习题中包含的教学方法,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是有好处的。
3.提纲挈领,把握内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后第二道习题是这样的:“和同学交流,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编者意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较快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的思路。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可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在交流中梳理出四件事,找到每件事的起止段落,很快就能进行分段,理清写作的思路。
三、关注语用,学以致用
语文是实践性强的学科,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有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合理使用这些习题,清晰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能很好地强化语用训练。
1.紧抓重点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作者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道习题:“读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其中一句是这样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先理解昔日的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体会宏伟气势,再结合图片欣赏,观看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再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学生体会深刻。
2.关注典型句子
许多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往往就在句子中,这些典型的语言现象是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课后第三题:“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日子來去的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找到了这样典型的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针对这个句子,可以设计这样的迁移训练:“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 _______。”
3.把握整体特点
整体把握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把钥匙。所以,要树立整体意识,引导学生探寻文章的写作特色。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第二道习题是这样的:“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从习题的内容看,要求学生一要了解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二要思考从哪里知道了不起,进而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课后还有一道题:“‘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把这两道习题联系起来看,可以发现,在深刻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感悟这样的话共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多次出现,有什么好处,体会表达效果。明晰这样的编排意图,就能实现整体关照,分层突破。
四、拓展外延,回归本真
课后习题中有很多综合性的题目,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桥梁,是实现大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1.关注语言积累
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可以丰厚他们的语文素养。纵观课后习题,也有这样的安排的。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有这样一道选做题:“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针对这一内容,让学生在“采蜜本”上摘抄,课堂展示、评比,以达到积累目的。
2.加强资料补白
资料的补充是加强学生理解的好方法,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习题,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有一题:“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针对这样的资源,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他们收集、处理资料,在全班交流后,做成校报。这样真切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旧中国的屈辱历史和新中国的崛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3.重视文本阅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课后找一些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它们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这是学习课文后的一次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寻找一些商品的说明书带到课堂交流,他们带来了药品、电器、玩具、化妆品等说明书。课堂上以“怎样读懂说明书”为题展开说明书读书会,这样就凸显了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
4.强化实践感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参观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有这样的习题:“在清明前后祭扫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针对这样的安排,组织学生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写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研究课后习题就是与编者对话,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注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如何将课后习题融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重视。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