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策略,增强复述教学实效
2019-10-23汪海珍
汪海珍
复述是阅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简单记忆和重复的言语实践方式,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训练方法之一。复述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文本内容简明扼要、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能增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与理解、消化与吸收,促进他们对言语的整理和表达,提升语文思维的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复述的目标作了如下阐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比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教材中的“复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练习次数多,形式多样化。因此,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教学策略,重视并改善复述教学,提高复述教学实效,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筑牢根基。
一、关键词句提示策略
关键词句一般指能反映文本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思路、标示句段关系,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和短句。复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借助关键词句,调动学生记忆中的关键信息,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聚焦”,为语言的组织过程提供支架。
1.提炼关键词,提供叙述脉络
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但是篇幅较长,要求小学生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提炼如下的课文关键词,作为复述的支撑点与连接点,将复述的课文或相应的段落串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按照小马过河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
2.借助关键句,概括文章梗概
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大禹13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通河道,治水成功,造福百姓的感人事迹。要想达成“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體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借助下面板书中的关键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发展线索: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鲧筑坝挡水,没有治好洪水。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九年、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安居乐业)
先让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然后对各小组的讲述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擦除部分词语,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等语句,引导学生借助线索,独立讲述故事,重点放在完整清晰地讲述治水的经过,以此提高复述的条理性,高效完成复述。
3.根据小标题,提示变化过程
如复述曹冲称象过程时,在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赶象上船,船身下沉处画线做记号;赶象下船,装石头上船,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先给称象过程排序,再根据顺序,提醒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叙述方式复述称象过程,以增强表达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思维导图梳理策略
思维导图是促进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是图像式思维的工具,能用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梳通文章内部结构,厘清各个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较为清晰完整地展示故事发展的态势,是学生喜欢接触、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有序性,指向更明确。常见的形式有程序图和示意图两种。
1.观察程序图,梳通结构
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文章巧妙地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自然地蕴含在小蝌蚪借助鲤鱼和乌龟的提示,找到自己妈妈的生动奇妙的小故事里。要实现“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观察“蝌蚪→青蛙”变化的图片(教材第3册第1课)、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填空的形式清晰有序地呈现小蝌蚪发育成长为幼蛙的变化过程,从而为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提供支持。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变短了;最后,( )不知不觉地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 )。
2.借助示意图,理清脉络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时,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心重、喜欢幻想,对童话故事感兴趣的特点,借助已有的“提取文本信息”和“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的学习经验,分两课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借助示意图讲故事”的学习要求。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自主思考“蜘蛛为什么开店?卖什么商品?遇到哪些顾客?它开店成功了吗?”四个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交流,提取回答问题的关键词,并以板书的形式完整地呈现蜘蛛开店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对照示意图,先分别复述“为什么开店→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再按“卖什么→写招牌→什么顾客→什么结果”四个要素分别复述。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三、关键问题导向策略
良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吸引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从而有效激活学生过往的学习经验,实现其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的联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关键问题“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为切入点,利用连环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看图读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将自己替代成小壁虎去“看”、去“做”,唤醒其个体感知,寻找相关信息,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效果,为连贯起来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做好孕伏。最后,师生共同借助下面句式整理信息,既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动物们尾巴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讲明白。
小壁虎爬到( ),找( )借尾巴,但它要用尾巴( );爬到( ),找( )借尾巴,但它要用尾巴( );爬到( ),找( )借尾巴,但它要用尾巴( );最后小壁虎的尾巴( )。
这样的教学流程,以问题为导向,以词语为脚手架,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运用的平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生长。
四、借助插图呈现策略
图文并茂的插图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性、直观性、启发性是其最明显的特点。统编教材中的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色彩丰富,极富美学韵味;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而且紧扣主题,能直接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文中的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对课文进行有益的补充与拓展。结合插图复述课文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再加工的过程,需要对插图进行观察,回忆文本内容,甚至进一步丰富和扩充图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复述更完整、更生动。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中的插图呈现了刺猬太太家通往狐狸太太、松鼠太太家的小路开满鲜花,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里快活地蹦跳的情景,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顺应故事的发展脉络。教师引领学生细致观察插图中的小松鼠、小刺猬、小狐狸和松鼠太太,启发思考:他们还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最后结合插图大胆想象,让故事中的小动物活起来、动起来、说起来,故事讲得生动又有趣。
五、角色表演外化策略
角色表演是一种学生非常喜欢的自我展现形式,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创设复述的语境,让复述与表演相结合,相得益彰。学生易于接受,喜欢参加,乐于表达,复述就会更加生動、活泼、有趣,效果也会更为理想。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主要由动物对话组成故事,文中的主要角色是老虎和狐狸,二者的动作、神态描写也比较多,它们之间的对话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厘清主要情节:老虎抓到狐狸→狐狸说谎欺骗老虎→老虎当真,跟在狐狸后面→百兽害怕逃跑,然后对照课文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判断下面的词语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这些词语是从狐狸带老虎吓退百兽的故事情节中提取出来的,生动地表现了老虎和狐狸当时不同的表现,层层递进、步步推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根据文中角色,将词语分类、排序,思考这些词语出现在故事的哪些环节?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借助表演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境理解词语意思并进行内化。表演可分两步进行,先用动作分别演一演上述词语,再分角色连贯起来完整表演。
参考文献
[1] 赵舒妮.从“讲故事”走向“复述”[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8(09).
[2]张丽英,王一娴.复述的语境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2018(06).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