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维视角:求真、求是、求成
2019-10-23曹秀伟
曹秀伟
摘 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践展现出来的,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是其实践基点;这一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生成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这一思想更不是口号,其贯彻落实要从定位、融入、身入、心入四个方面入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事实、规律和实践的内在统一,是“求真”“求是”和“求成”的统一。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求真;求是;求成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10-0026-07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和核心内容,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主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誓,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座谈工作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树立,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命题的正式提出,再到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从理念到思想再到方略,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践展现出来;这一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生成逻辑;这一思想更不是口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基点是基于事实维度的“求真”,生成逻辑是基于规律维度的“求是”,贯彻落实是基于实践维度的“求成”,体现了事实、规律和实践的内在统一。
一、求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基点
“求真”注重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基点就是基于事实维度的“求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213-214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始终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
(一)重民生:利益导向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不断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民生是为政之要。民生方面具体的目标指向可以概括为解决民生“五难”、实现民生“七有”、追求民生“八更”、提升民生“三感”①。“五难”“七有”“八更”“三感”更加突出强调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有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一是抓住民生最大短板。脱贫攻坚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习近平始终关注的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习近平始终心系贫困地区的发展,牵挂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脱贫攻坚重在精准,精准脱贫是习近平以人民中心发展思想的最生动、最深刻、最集中的体现。从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变化到独龙族群众的整族脱贫,中国大地上的减贫事业轰轰烈烈,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减少到收入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脱贫攻坚这个民生工程全面开花,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少,一个革命老区都不能少,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少。二是在具体领域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惠民举措。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共享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基本建立,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民生关乎利益,重民生的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兴民德:精神指向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既注重民生,也注重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即兴民德。兴民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具体要求是要从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方面修大德;从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修公德;从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方面修私德。具体手段主要是教育和制度一软一硬两种方式。在软教育方面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在硬制度方面出台一系列党纪党规,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教育和制度两种约束,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最终要达到是“官德正,则民风淳”的效果。二是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注重家庭对一个人品德的影响。他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354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是民风的基础,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三是文艺社科界要发挥培根铸魂作用。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文艺社科界的工作属于思想和精神文化层面,是做意識形态的工作。作为民族灵魂工程师的文艺社科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极其重要,尤其是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习近平对文艺社科界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落脚突出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明德,明的是大德,文艺社科界要做有信仰,有情怀的人,要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另外,习近平非常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9年3月18日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思想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致力于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的是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也就是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民德关乎精神,兴民德的目的是激发起广大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民有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三)得民心:成败方向
重民生、兴民德最终都是为了赢得民心,化育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才能赢得民心。
十八大以來的治国理政实践凝聚了民心、贴近了民心、契合了民心。具体来说:一是中国梦凝聚民心。习近平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并且把中国梦和人民的梦联系起来,激发中国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梦想,“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实现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奋斗。实现中国梦,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两大布局。二是从严从实的举措贴近民心。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在大事难题方面有大突破,比如从“八项规定”入手整治作风,“三严三实”推进作风建设,在反腐败方面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贴近了民心,群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逐年升高。军队改革方面大刀阔斧,实现了政治生态、组织形态、力量体系、作风形象的重塑,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信心越来越强。三是全面治理契合民心。治理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等。正如习近平所讲:“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3]因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关心的上述问题展开全面治理,契合了民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方面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着力点。民心关乎成败。我们党通过得民心的举措,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赢得人民的支持。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最终还是要靠群众评价。要把人民的感受当做比单纯的数量更重要的标准,人民是阅卷人。
总之,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突出的是把人民当目的,发展依靠人民强调的是把人民当主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的是把人民当标准,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就是人民共创共享共治,人民至上。
二、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求是”注重规律和逻辑,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产生的理论、历史、现实逻辑,其生成逻辑是基于规律维度的“求是”。
(一)理论逻辑:展现一脉相承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渊源,既离不开老祖宗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与历届领导人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4]128,他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要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与历届领导人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指出,“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与历届领导人的人民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骨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民本思想,特别爱民、亲民、重民、富民的“仁爱”思想。习近平多次引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阐释治国理政之道,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历史逻辑: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政党的兴衰成败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取决于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至今,就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注重群众伟力,始终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革命时期,党为人民谋利益、谋解放,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纷纷参军支前,才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艰苦创业,思想解放,迸发强大的力量,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历史性变革,各方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开启了新征程,向强起来迈进。总之,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两个字:人民。始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兴于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归于人民的获得感。正因为如此,人民才对我们国家所走的道路充满信心。“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也对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不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我们中国的智慧和方案。而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道路最鲜明的区别标志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逻辑支点,“民意”加“民心”的模式是中国道路的治理方式。人民是根基、是底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现实逻辑: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7]524,在这样的阶段,我国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不少的风险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当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当前社会进入更加注重“分蛋糕”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也是矛盾多发,诉求多元的阶段,面临很多挑战。诸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发展不充分等等。而更难解决的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平衡。心理上的不公感,让很多群众会有获得却无“感觉”,仍然存在不满。二是改革仍要跋山涉水,动力不足问题显现。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7]524-525与改革面临的艰巨任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出现了动力弱化的情况。之前我们的很多改革是倒逼式改革,倒逼式改革在短期内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但是改革开放要不断向前推进、走向高潮,就必须建立主动改革的动力机制。而当前因为思想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主动改革的动力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改革方向有质疑和畏難,存在“不愿改”和“不敢改”的思想;对改革观望和倦怠,存在“等”“靠”和“疲倦症”问题;对改革有抵触情绪,执行改革举措“留一手”等。并且改革动力出现“倒三角”现象,改革越到基层,动力越弱,呈现出层层递减的问题。改革动力不足主要的原因是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强。三是全面治理形势严峻,治理能力存在不足。在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依然严峻复杂。尤其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在很多领域形式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出现以新的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问题,严重脱离群众,破坏党群关系,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根源在于虚假的政绩观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在社会治理方面,尤其是基层治理方面靶点不断。比如存在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庸懒干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等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动力减弱和治理能力不足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要解决的三大根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考量就是人民。“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1]483
三、求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贯彻落实
“求成”注重落地,“求真”“求是”最终还是要在“求成”上下功夫,这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知行统一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贯彻落实,既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定好位,还要有具体的实践行动,做好三个“入”,即:融入、身入、心入,也就是强调知行合一,这是基于实践维度的“求成”。
(一)定位:讲政治、站稳人民立场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把讲政治放到统揽“四个伟大”中,在推进“四个伟大”进程中,站稳人民立场,紧扣民心,赢得民心,汇集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是要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带领人民干事创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二是对党忠诚是人民立场的现实要求。党内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对党忠诚是政治建设体系的核心,对党忠诚就是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任何时候都同党同心同德。对党忠诚,当前就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干事创业、为民服务解难题,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三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立场的直接体现。习近平在2019年春季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讲话中指出,“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8]能否站稳人民立场,说到底是政绩观的问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务必有我”的精神,有利他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心态平和,心无旁骛努力工作。
(二)融入:抓重点、解决现实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一定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到“四个伟大”中,融入到“两大布局”中。在融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解决现实问题。
一是抓住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要突出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当前我们的风险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外部的风险和内部的风险叠加、境外输入风险增加出现“倒灌”现象、多种风险关联性增强出现“联动”效应、互联网的传导性极易使小风波演变成大风暴。面对各种确定和不确定的风险,我们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把着力点放在办好自己的事情上才是良策。要明确防范风险是为谁防,防什么的问题,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精准脱贫面临的任务比较艰巨,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准”和“实”上下功夫,在脱贫标准上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污染防治要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从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入手,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二是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习近平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4]215民生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要从民生政策的落实入手。要让政策落地,就要在“快”“准”“效”上下功夫,突出速度、精准度和成效,让群众既有获得还有“感觉”,真正增强获得感。三是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改革进程中遇到问题如何处理?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7]54其次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精准改革,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对标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推进落实重大改革举措。要在决心和担当上下功夫。改革行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四是抓住制度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制度层面的体现,就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的制度保证。我国不断健全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确保真正用民主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完善高效的国家机构运行体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身入:重基层、贯彻群众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不但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而且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传家宝,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重点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研。要深入群众中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好措施好办法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9]要深入基层一线抓落实。习近平在正定时强调,“注重调查研究,以每年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而自律。”“凡事务求贯彻。到基层调查,要一查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10]习近平在福建时提出要“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要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16]。调查研究要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
(四)心入:敢担当、用心为民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不仅要做到“身入”,更要“心入”,“心入”才是最关键的。要真正做到“心入”,就要敢担当,用心用情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所说,“我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定是习近平从政的起点,从部队机关来到基层,本着入苦海的准备,做出“干得好,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的决定。在浙江,做出了“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承诺,发出了“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做事”的号召。在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勇担使命,大刀阔斧改革,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认准人民的期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无我”是共产党人的人生最高境界。只有我们共产党人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无我”的状态投入工作,在为民服务过程中用心用情,化育民心,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被化育的民心是大国崛起时代的民心,是民族复兴的民心。这种民心可以转化成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强大力量。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才有力量。信心、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而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只有共产党人做到了心入,才能更加激发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推动中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综上所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求真”“求是”“求成”三维视角并非任意选择和组合,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严谨清晰的内在逻辑,体现多维度的有机统一,既注重事实,也探寻规律,更注重落地,真正彰显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髓和价值。
注释:
① “五难”: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困难。“七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八更”: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感”: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financeun.com/newsDetail/23649.shtml.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 47.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義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 19.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273.
[7]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01/content_5369773.htm.
[9] 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 61.
[10]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 68.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