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六克亳州城
2019-10-23时明金
时明金
处于豫、皖、苏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亳州市素有中州锁钥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塞,这里展开了一场场拉锯战,呈现出6次被解放的壮阔历史画卷。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共产党力量相对薄弱,只能采取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力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当时亳县(今亳州市)属豫皖苏边区管辖,又是豫皖苏边区二、三、六分区的接合部,为战略要地,在双方力量对比不平衡的情况下,在这一地区形成了我来敌走、我去敌来的“拉锯”形势。
一
1947年1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南下陇海路作战,在攻取河南柘城之后,七纵奔袭鹿邑,六纵攻打亳县。与此同时,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也从柘城向东挺进,进驻距离亳县30公里的坞墙集设伏打援。当时,驻守在县城内的国民党军、联防自卫团、保安团及顽杂武装近2000人,分守亳县城区东西南北4个城门。国民党五十八师新十旅三十团副团长孙学诗坐镇指挥,指挥所设在北关老砖街路南。
2月1日,我军六纵如神兵天降,抵进亳县县城,各旅很快占领攻击阵地。十六旅驻城南、城西,十八旅驻城北、城东,十七旅驻城东7.5公里的蔡园、于庄一带待歼永城来援之敌。纵队完成对敌合围后,开始攻击。当晚10时,十六旅山炮连连发7弹摧毁城南一角,四十七团勇猛夺取了南关。
在亳县县城的4关中,北关是敌人设防的重点。这里街道纵横,沟壕环绕,易守难攻。担任主攻任务的十八旅五十二团勇猛冲杀,很快就占领了北关,西关也相继被攻破。接着,我五十二团和五十四团在炮火掩护下,继续向涡河以南攻击,又攻取了东关。
正当六纵官兵紧张攻城之际,敌增援部队七十五师十六旅在坞墙集突破我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的阻击防线,沿亳商公路南来,并于2日15时到达城西北康王庄附近。我十七旅和十八旅五十二团奉命转至城北一带阻击敌军,五十三团接替五十二团任务,进入北关。
阻击打援任务部署后,纵队首长决定继续攻城。北城门攻城部队在猛烈的炮火配合下,摧毁了城防工事,炸开北门,攻入城内。东门攻城部队用山炮打翻了敌人城楼工事和碉堡,又炸毁城门底下的地堡和铁丝网,突击部队迅速攻入城内。
18时许,我军发起总攻。由于通往北门的白布大街被敌人火力封锁,攻击道路受阻。我攻城部队在白布大街东西两侧,打通一座座民房墙壁,开辟新的攻击道路,并在附近高房顶上架上机枪压制敌人火力,掩护部队攻击。五十三团从北门以西,五十四团从北门以东和东门同时隐蔽攻城。入城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敌县长胡志远和县国民党兵团副团长王子武等缒城而去。
此后3日,救援心切的国民党军在数架飞机掩护下,多次向我军疯狂反扑,均被击退。战斗于5日中午结束,除敌旅长陈志远率4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逃走外,余敌被全歼。据统计,毙、伤敌1000余人,生俘1000余人;缴获山炮8门、战防炮4门。亳县获得首次解放。随后,豫皖苏边区三地委派雪(枫)商(丘)亳县县大队进城维持秩序,安定民心。由于此时中共地方武装力量仍然较弱,主力部队走后,国民党地方保安团卷土重来,雪商亳县大队为避其锋芒,迅速撤离到农村地区。
1947年6月,国民党正规军大部北调,当时亳县城里仅有国民党地方保安团七八百人,较为空虚。豫皖苏军区于7月8日解放鹿邑县城后,迅速挺进亳县。9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到达亳县,实施攻城。三十团攻西门,三十五团攻南门,三十四团攻北关和北门,骑兵营攻东门。战斗开始后,三十四团一营教导员洪凯带领三连突击队,从城东北渡过涡河进入北关。一营营长谢庆云带着两个连随后紧跟,进攻北门。守敌纷纷向城外逃窜,我军随之入城,亳县二次被攻克。部队在城内留宿一晚,进行休整,第二天便向西进军,攻打太康。国民党保安团见我军撤离,又悄悄地进入城内,收拾残余,重新占领县城。
1947年8月中旬,刘邓大军途经亳县境内,三纵九旅于8月14日下午从河南商丘宋集西北的侯楼出发,绕道亳县附近渡涡河。当该旅九十七团进抵亳县县城时,以曹朴山为县长的国民党守城军政人员闻风逃窜。亳县第三次获得解放。由于亳县地理位置重要,已经两次易手,国民党决定加强在亳县的武装,并任命姚笃民为国民党亳县县长,将保安团队等地方武装增加到1000余人。刘邓大军南下后,他们又大造声势,耀武扬威地进入县城。
二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陈毅、粟裕亲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8个纵队,兵分5路,于1947年9月26日横越陇海路,南下豫皖苏地区。华野六纵分工负责向亳县、涡阳、太和、蒙城、沈丘、界首、临泉等县进攻,其中,六纵十六师承担攻克亳县、项城的任务。
该师于砀山以西过了陇海路后,就兵分两路,四十六团奔袭项城,四十七团和四十八团奔袭亳县。经两昼夜行军,四十七、四十八团于9月28日(农历八月十四日)早晨进抵亳县县城。
到达谯城(今亳州谯城区)以北后,参谋长颜复带领1个加强营和师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的部队,穿过城北的小寨和涡河,进抵北关。在部队经北关进城时,受到敌守城岗哨查问,颜复答复是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同时,问清楚了县政府和保安团的住址。部队便大摇大摆进了城,分头向县政府和保安团前进。
就在此时,由于过早地缴下北关大栅栏门和新桥口等处敌岗哨的枪支,被其他敌岗哨发觉,开枪报警,城里的敌人才恍然大悟,急令部队分头堵击。但为时已晚,我军已从北门进到城里。我四十七团因绕路较远,又有涡河拦阻,来迟一步,正好碰到杨希圣带领的保安中队在涡河大木桥堵击,遂将之歼灭。县长姚笃民急带残兵败将从西门、南门逃走。亳县获第四次解放。
部队进城后,逮捕了县商会会长蒋逊之、田粮处长李干臣、二区区长杨英杰。第二天,十六师把伤员和俘虏交给县民主政府,仅留少数人在城内开仓济贫,处理遗留问题,又南下奔袭太和、界首。县民主政府执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城内开仓放粮,救济贫困,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影响。由于国民党守城残兵并未远離,为避免正面交锋,党的地方武装又撤离到边区县的农村地区继续战斗。
1947年11月,在陈粟大军进入豫皖苏地区作战中,华野一纵奉命从津浦铁路边挥师西向,途中解放数城。11月6日,当部队进抵亳县县城时,守城之敌闻讯逃窜,我军不战而胜,亳县获得第五次解放。亳州城周围边区县武装随部队入城后,广泛宣传我党政策,教育民众,赢得群众拥护。经过几次反复交手,守城敌人对我军不以占领城市为目标的策略已非常清楚,因此,当华野大军走后,他们又一次占领县城。
三
刘邓大军于1947年南下挺进大别山时,其所辖第十一纵队留在了北方,暂由华野统一指挥,以牵制敌人兵力。1948年2月,十一纵在鲁西南的城武县休整时,接到华野司令部命令,要求配合华野十纵南下豫皖苏地区,给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运送物资、银元和干部,掩护华野一、四、六纵北上休整,同时牵制敌人兵力。
十一纵接到命令后于2月19日离开驻地向亳县进发,并把攻打亳县的任务交给了所辖三十一旅。三十一旅旅长汪家道、政委孙仁道、政治部主任李凯夫、参谋长杨昆,辖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一旅于20日进驻距离亳县30多公里的白庙集,当晚奔袭亳县县城。
当时城内驻有国民党地方保安团和自卫队七八百人,加上县区联防队也不过千余人。我十一纵三十一旅在下半夜进抵亳县后,很快占领了涡北小寨,接着进行攻城。根据战斗部署,九十三团在西门和南门发起强攻,吸引敌人兵力;九十一团主攻北门;九十二团主攻东门。
战斗在2月21日清晨4时左右开始,各团很快占领四关,发起攻城。我军先用迫击炮炸毁城门楼上的火力点,然后用火力压住敌人,突破城墙,攻入城内。我军攻进城后,敌人不战自乱,企图打开西门逃走,被我军全部歼灭。
战斗于5时许胜利结束,共歼灭敌保安队副队长马允修及该县4个区长以下人员878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机枪16挺、掷弹筒1个、长短枪530支、战马70匹。这是亳县最后一次解放。从此,亳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