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优化
2019-10-23吴佐建黄东姐
吴佐建 黄东姐
摘要 通过对校本课程“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实现课程质量和课程实施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校园植物 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志码B
校园植物是重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自新课程改革设置校本课程以来,我校开发了若干与校园植物有关的校本课程,其中的基础课程是“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经过多年的尝试与实践,我校生物组全体教师不断对校本课程“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进行多个方面的优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方案。
1 优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保障有力
1.1 构建网络平台
在不同的季节,校园植物所呈现的面貌是有所差异的。在教学期间,学生可能观察不到某些关键特征,特别是有些植物的花期较短,往往观察不到花的特征。网络平台有助于收集和整合各个季节的校园植物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网站上开辟相应的专栏;没有网站的学校也可利用免费的博客网站,建立校园植物的博客网页。每张网页介绍一种植物,包括植物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植物的价值、植物相关的典故等信息及图片,还可以在网页中加入一些相关的超链接,链接到如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专业网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渠道。网络平台能够有效扩大信息量,使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更加全面。
1.2制作网页二维码
通过二维码生成工具将网页地址制作成二维码。学生通过使用手机等扫描二维码,可以链接到植物信息的网页。这样,通过二维码将线下的植物资源与线上的网络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所学知识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1.3植物挂牌
将植物的中文名、学名、分类地位等基本信息和相关二维码制作成铭牌,并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在挂牌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挂牌对象。一般来说,成片种植的木本植物或灌木,如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等,仅需选择一株位置明显的植株挂牌;对单独种植的木本植物或灌木,如木棉(Bombax malabaricum)、紫荆(Cercis chinensis)等,则要独立挂牌;对草本植物等不易挂牌的植物,如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长春花(Catharanzthus roseus)等,则可通过借助石块等附属景观进行挂牌。
1.4制作植物分布平面图
配合挂牌,还要制作校园植物分布平面图,并将平面图矗立在校园植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方。学生通过平面图即可找到挂牌植物的位置。在平面图中,对于一些不适合挂牌的野生植物,如伞房花耳草(Hedyotis corymbos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等,则以“图片+学名+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简要介绍,标注“你可能在校园中发现的植物”,增加学生探索校园的乐趣。
2优化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切合实际
2.1厘清植物的关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课程内容应以校园植物的特征识别为主,以分类学的相关知识为辅。传统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往往强调植物门类的齐全,从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一一进行剖析,重点以科为单位进行介绍。校园植物只是自然界中35万种植物的一个缩影,只包含其中的部分门类,因此,首先要厘清校园植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分类大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校园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小分类专题的设计。例如,校园中的裸子植物仅有塔柏(Sabina chinensis)、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数种,则直接以“裸子植物门”作为一个专题;校园中有王棕(Roystonea regi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等几种植物,可构建“棕榈科”专题;根据变叶榕(Ficus variolos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印度榕(Ficus elastica)等几种植物,可构建“榕属”专题。
2.2突出植物的特征
植物的特征是识别植物的关键。根据多次的课前调查,多数选修“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课程的学生并不是想成为植物分类专家,而是源于对植物的个人兴趣爱好进而想对校园植物多一些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校园植物的实际,不能过分强调分类意义上的科属特征,而是侧重物种的关键识别特征,以学生能识别植物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对相近种要进行比较。例如,黄蝉(Allemanda neriifolia)为直立灌木,叶3-5枚轮生,聚伞花序顶生;软枝黄蝉(Allemanda ca-thartica)为蔓性藤本,叶3-4枚轮生或有时对生,聚伞花序腋生。对相近种植物的关键特征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更容易识别两种植物。
2.3 强调植物的价值
在课程中增加植物的用途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侧面了解植物,也会对植物有更深的印象。例如,教师在介绍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时,可从蒲葵的阔肾状扇形的叶片入手,让学生猜一猜蒲葵叶片在古代的用途。学生从“蒲扇”就能记住蒲葵叶片的特征。介绍印度榕(Ficus elastica)时,向学生说明其乳汁可用于提取橡胶,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记住印度榕含有白色乳汁的特征。除了强调植物的直接价值,教师也要强调植物维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形成爱护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3优化教学策略,课程学习有声有色
3.1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走到校园之中去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标本和图片进行学习。因为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可以碰触到真实的植物,可以认真细微地观察植物,从而对一些形态学的概念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还通过二维码链接到线上的互联网资源,对所观察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进行学习,同时也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3.2增加动手制作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设置的实践活动包括植物摄影、植物腊叶标本制作、叶脉标本制作、分类检索表的制作等。其中,原来设计的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活动采用传统的压制方法,腊叶标本的制作周期长,导致活动效果不佳。经过实践探索,教师改为采用光滑板材或瓷砖压制、微波炉快速加热脱水的制备腊叶标本的方法,明显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和标本的质量。同时,这些标本的积累也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源。
3.3 鼓励课外拓展活动
在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融合上,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或一种植物在课外进行详细的探究和了解,并形成图文并茂的书面报告。教师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将对这些植物的研究录制成了科学影像。例如,学生完成的“热带风情的秘密——棕榈科植物”“彩叶植物——变叶木”等科学影像在各级科学影像节中获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植物学的情感。这些科学影像又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课程也支持学生在课外进行植物调查或实验探究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结合必修内容,开展“草地中的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几种榕属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等探究活动,并形成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校园植物分類与识别”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课程实施的效果明显提高。近几年,在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这门课程的满意度在各门校本课程中名类前茅。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势,笔者还将进一步加速校园植物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