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10-23申定健吴长波
申定健 吴长波
摘要分析2013 ~ 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综生物卷“稳态与环境”模块试题考查形式及特点,为“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及备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物全国卷 稳态与环境 考查分析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志码B
“稳态与环境”模块历年来都是高考全国理综生物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生物学科最能体现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考查的难点内容。从2013~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考查的“稳态与环境”内容来看,近六年高考试题均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及内容范围内,符合稳中求创新、基础与能力并重考查的新课改高考命题要求。但“稳态与环境”模块内容因考点多且细,容易被考生忽视。有鉴于此,下面对2013~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综生物卷“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进行专题分析,为该模块教学及备考提供参考。
1 近六年高考全国卷“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特点分析
以近六年的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理综生物试题为基础资料,结合考试大纲关于“稳态与环境”模块6个板块内容考查要求,模块考频和分值分布统计见表1,“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形式和特点分析如下。
1.1 模块题型考查形式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体包含稳态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和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和生态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部分。近六年的15套试卷中,本模块的两个部分题型考查形式统计如图1所示。稳态调节部分考查题型有8套是“1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占53.3%)、3套是“2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套是“1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生态环境部分考查题型有7套是“1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占46.7%),“仅有1道选择题”和“仅有1套非选择题”均是4套。由此本模块两个部分主要以“1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作为基本考查组合形式,辅以其他考查组合类型,但逐年考查組合形式变化较大。
1.2模块考查分值变化
近六年中,“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分值区间为19~39分,平均考查分值27.47分,占全卷(满分90分)考查比重30.52%,占必考部分(75分)比重36.63%。其中,稳态调节部分考查分值区间为6--25分,平均考查分值16.60分,占全卷考查比重18.44%,占必考部分比重22.13%;生态环境部分考查分值区间为6~17分,平均考查分值10.87,占全卷考查比重12.08%,占必考部分比重14.49%。图2为逐年统计每套试卷中“稳态与环境”两个部分的必考部分(75分)考查比重,并作线性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部分考查比重逐年持平,而稳态调节部分考查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与2018年“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比重增加有关。仅以全国新课标Ⅲ卷为例,2018年“稳态与环境”模块就从2017年的1道选择题增加至1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3 6个板块内容考查内容及考频分布
“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6个板块内容考频分布详见表1。其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板块共有12套18题考查,为历年必考内容,也是“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的核心内容,2017年Ⅱ卷第31题和Ⅲ卷第4题等考查稳态及生理意义,2016年Ⅲ卷第30题等考查血糖调节,2018年I卷第31题和2016年Ⅲ卷第3题考查水盐调节,2017年Ⅱ卷第30题考查体温调节;2017年I卷第4题等考查免疫系统及免疫调节,2013年I卷第6题考查HIV病毒和艾滋病预防。“种群和群落”板块共有12套15题考查,如2018年I卷第5题、2017年Ⅱ卷第31题和Ⅱ卷第5题等考查种群的特征,2017年I卷第5题和Ⅱ卷第31题等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2017年Ⅱ卷第31题等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2015年I卷第4题等考查群落的演替。可见,“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板块内容为稳态调节部分的高频考点和考查比重较大的内容(累计分值135分),“种群和群落”板块内容则是生态环境部分的高频考点内容,其余板块内容考查频次和比重依次降低。
1.4“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特点
1.4.1考查题型有变有定
全国新课标卷考查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对于不同考点内容考查题型并不固定形式,如2016年I卷第4题、2017年I卷第4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免疫系统和免疫调节,而2014年Ⅱ卷第30题、2016年I卷第31题则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若将“稳态与环境”以两个部分来看,稳态调节部分则按照“1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基本模式作为考查题型,换言之稳态调节部分必有1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进行考查,还可以根据考查需要增加1道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如2014年I卷第3题+第30题、2017年Ⅲ卷第4题+第30题+第31题等;生态环境部分则按照“1道选择题或1道非选择题+”基本模式作为考查题型,生态部分必有1道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也可根据考查需要增加1道选择题或1道非选择题,如2018年I卷第5题+第29题和Ⅲ卷第6题+第32题等。
1.4.2考查比重有稳有降
生态环境部分考查比重虽然逐年变化(分值区间为6~17分),但整体逐年趋于相对稳定(图2),例如2015年Ⅱ卷第4题和第31题及2016年Ⅲ卷第5题和第31题等合计考查分数均为14分,考查比重相同。稳态调节部分考查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为“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增加比重让步(突出生态文明考查),如2017年I卷和Ⅲ卷仅有第5题考查6分,上升至2018年I卷第5题+29题考查11分和Ⅲ卷第6题+第32题考查16分。故“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比重要区分对待。
1.4.3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尽管考点内容逐年有所变化,但稳态调节部分都遵循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核心考点内容,尤以稳态及其生理意义、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免疫调节等为高频考点;生态环境部分都综合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相关基础知识。试题整体上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考查。如2018年I卷第29题第1问“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2017年I卷第4题考查过敏反应概念的理解、2017年Ⅱ卷第31题第4问“年龄结构是指____”、2016年Ⅲ卷第31题第1问“丰富度是指____”等注重考查基本概念,2014年I卷第30题和2015年I卷第3题以群落演替设问、2015年Ⅱ卷第30题第1问以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设问、2016年Ⅲ卷第3题以水盐平衡调节过程设立选项等注重考查基本过程,2016年I卷和Ⅲ卷第5题等注重考查能量流动基本规律,2018年Ⅲ卷第6题和2017年Ⅲ卷第5题等注重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
1.4.4注重科学思维考查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科学思维界定为“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地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分析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能够理性探讨各种生命现象,阐释生命现象规律;理性审视生物学社会各种议题,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如2018年Ⅲ卷第32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2017年I卷第3题以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叶片衰老关系、2017年Ⅲ卷以脱落酸在干旱情况下与茎叶、根生长关系,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构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注重考查科学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卷图表题型不多的情况下,而“植物激素调节”板块内容考查统计的5个题就有4个题是以图表题型进行考查,印证了考试中心“着重关键能力考查,聚焦学科素养立意”的评析,很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考查。
1.4.5试题注重实验探究和情境化
试题核心考点内容每年大致不变,但“变”在考查的形式上。情境化和实验探究是试题考查形式变化的主要载体,相同的考点蕴含相同的原理和方法,以不同情境化和实验探究进行呈现,体现试题的新颖和变化,有助于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查。以2017年试题为例,I卷第3题以两种植物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实验情境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关系,Ⅲ卷第30题以干旱实验情境下考查脱落酸对茎叶和根的生长影响,Ⅱ卷第30题基于不同温度下的实验背景下考查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Ⅲ卷第4題以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后真实情境考查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生理现象,体现了“稳态与环境”模块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试题情景化和实验探究,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符合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要求。
1.4.6非选择题设问更加开放
“稳态与环境”模块非选择题开放性设问常见方式有“目的、特点、作用、原因是什么”,甚至以简答题形式设问。如2018年Ⅲ卷第32题第1问“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2017年Ⅱ卷第30题第3问“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2014年Ⅱ卷第30题第1问“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及第2问“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以简答题形式设问见于2014年I卷第30题第1问“…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和第2问“…次生演替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半开放式考查的简答题可以综合考查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充分体现考试大纲的“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力,考查要求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 “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及备考建议
2.1注重概念学习,强化知识基础
“稳态与环境”模块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基础考点内容多且细,既涉及高频考点的核心内容,也包含低频考点的一般内容。教师在教学和备考时应强化基础知识的过关,特别注意概念的主次、延伸、区分与联系的学习。如基本概念中有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主次概念,调节中的“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主次概念,稳态中的“渗透压”主要概念下的延伸概念“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以及容易混淆的“生长激素”与“生长素”概念、“肾上腺激素”与“肾上腺素”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等。在教学和复习备考时,建议将零散的多个概念以概念图建立联系,可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关系,夯实知识基础。
2.2基于新的情境和实验,强化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生物课程以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种品格和能力培养,其中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在稳态调节部分考查中尤为突出,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故教师在本模块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三备考时加强该能力巩固和训练。如在调节相关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对照和重复性原则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专题复习时,可让学生描述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探究情境强化科学思维训练,并让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2.3研究和用好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为备考找准方向
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中教学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利用好高考试卷导向作用,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中各知识点的要求,明确其所对应考查的能力,使教学和备考做到有的放矢。如果说考试大纲明确的是“考什么”,那么高考试题明确的则是“怎么考”。研究和用好近六年高考试题,了解考查特点和命制趋势,有利于新课教学和复习备考。如在分析考查比重变化后,可避免简单认为该模块考查比重降低,而生态环境部分考查比重并未降低,更了解到稳态调节部分考查下降是为突出生态文明考查比重让步。明确了全国新课标卷命题变化趋势,让备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5 -143.
[2]教育部考试中心.科学设计试题助力素质教育——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8(7):2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