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外甥初长成
2019-10-23邹冬萍
○邹冬萍
引言:文章截取了作者外甥秦以墨支教大西北故事的片段,出发前母亲对儿子的叮嘱以及儿子从容奔赴的决心,展现的都是满满的爱意与不舍。
晚香玉恰是花季。微风一吹,大姐家的小院就笼罩在一片沁人心脾的软香之中。许是刚下过一场雨的缘故,地上有些落花。新出的月亮也有些湿漉漉的,像大姐温柔而隐约闪现些许泪痕的脸。
她在收拾外甥秦以墨的行李。一个棕色拖箱内,已妥妥地堆叠起一座小山冈。可大姐还在拼命往上面铺一件羽绒服。我在旁边帮忙传递些小物件,听她各种唠叨。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只有一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小名豆豆的外甥走了进来。他一米八的个子,有张阳光灿烂的脸。一进来就搂着我和大姐的肩膀摇了一通。“小姨,你看我妈,恨不得把全世界都塞给我。你说有那么夸张吗?我一个男孩子,去大西北支教两年而已,用得着把皮箱撑成喜马拉雅山吗?”“你也知道是两年啊?那里穷乡僻壤好多东西你有钱也买不到。多带点还是好,这叫穷家富路你懂不懂?”在中学当历史老师的大姐,思维总是带着前瞻与后顾的运筹方式,因而并不理会外甥的抗议。
外甥无奈,转向我求情:“小姨,劝劝我妈……”外甥撒娇的样子,倒是令我姐妹俩有时光倒流的错觉。他3 岁开始跟着大姐学习背诵唐诗、摇晃着小小的脑瓜儿,抑扬顿挫却有点口齿不清。4 岁跟着同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姐夫练习写毛笔字。夏天,豆豆握笔的小手总是攥满了一手心的汗。冬天,小手冻成了胡萝卜。更可笑的是,圆乎乎的小脸上经常被他自己沾染了墨汁的手背画成了猫猫脸。
正因为大姐和大姐夫从小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外甥有着极为深厚的国学基础,还练就了一手好字。“腹有诗书气自华”,外甥的气质也早早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高洁。更值得人钦佩的是,品学兼优的他,大学毕业之后既没有听从大姐夫的建议去应聘高薪的涉外企业,也没有听大姐的意见去报考政府部门待遇优渥的职位,而是一意孤行地报名支教大西北的“苦差”。
大姐两口子当了一辈子的人民教师,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教师这个职业的不易。寒来暑往,学期内没有一个能睡懒觉的早晨,也没有一个不批改作业到深夜的夜晚。望子成龙,做父母的总希望儿子不用再受自己受过的苦,更何况是千里迢迢之外生活较为艰苦的大西北。
对儿子的抉择,夫妻俩召集我这个当小姨的一起对儿子进行“挽救性”规劝。之所以喊上我,是因为豆豆从小跟我最亲,也因为我喜欢带着他淘,带他去参加一些学习之外的交流。
在大姐两夫妻发言之前,我劝他俩先别急着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理念,而是先听听孩子自己的心声。于是,外甥第一次在父母面前完整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说,自己从小在学习生活上被父母无微不至呵护着长大,过的是优越而缺乏自主的生活。而在读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对边远地区的孩子的帮教活动。山区孩子们生活的艰苦与学习环境的恶劣及学习资源的严重匮乏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觉得是时候做点什么回报社会。这对他来说,更是有助自身成长的难得的体验。
大姐两夫妻连同我这个当小姨的在内,反过来接受了外甥“明德于心,寓教于行”的品德教育。灯光暖暖微风习习,家有外甥初长成。
结语
什么是教育,什么又是好的教育?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所有的经历和相遇,都是教育。我们生长的环境,我们的父母,我们遇到的老师,我们经历的事,我们看过的书,我们交往的朋友,我们收获的经验,我们经历的苦难……所有的这一切,都会是教育。教育,发生在当下的每时每刻,始终贯穿我们的人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以感恩之心向大家汇报我们的朴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