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的临终之思
——读《临路歌》

2019-10-23张照生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扶桑大鹏李白

○张照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代宗初年(公元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年末,原本在庐山归隐的“诗仙”李白,应永王李璘征召,下山当了他的幕僚,因此被卷入皇室斗争。简而言之,这场斗争是唐肃宗李亨怀疑自己手握重兵的弟弟李璘心存异志,因而发兵征讨,于至德二载(公元757 年)打败了李璘。李白因为跟从永王而获罪入狱,最终被判流放,幸而在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遇赦。遭遇重大挫折的李白并未消沉下去,两年后,即上元二年(公元761 年),60 岁的他又上路了,准备前往临淮(今安徽泗县一带)去参加太尉李光弼的部队,讨伐叛军。不幸的是,李白在途中得病,只得折回。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他来到当涂,投靠县令李阳冰。急病中李白将编集及作序的后事托付李阳冰,并于这一年冬天病逝(也有人说他是第二年冬天去世的)。在去世前夕,李白留下了一首著名的绝笔诗: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关于诗题,许多学者以为应是《临终歌》,“路”字是“终”字的误写或误传。这虽是绝笔之诗,但仍旧充满豪迈气概,富于浪漫想象。首句就以大鹏展翅高飞、震动八方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壮阔的、神奇的世界。之后,诗人以力量不济、在天空被摧折的诗句,描绘出大鹏受挫的情境。其后三句,他继续描述大鹏的神力,说大鹏扇动的余风可以在万世激荡,它可东游扶桑(神木,传说中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并在此留下左边衣袖(此处应指大鹏左边羽翼上的羽毛),后人也因得此消息而传说它的神奇。结句发问:孔子去世,谁为之泣涕?让读者从浪漫的世界回到现实之中,意识到诗人即将离开人间。诗中的大鹏实际上是诗人自比。“大鹏”形象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它是由大鱼鲲转化而成的大鸟,背部长达几千里,双翅如垂天的云,可以振翅飞到九万里高空。李白钟爱这一形象,他曾专门写了《大鹏赋》,还在《上李邕》这首诗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这些作品里,他描绘大鹏展翅高飞的景象,也在想象自己挣脱束缚、漫游天际,更在期望自己能够大展拳脚、施展才能。

李白有着远大的抱负,渴盼发挥才干,建立一番功业。这一份政治期望贯穿他的一生。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对自己的才华极其自信。“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早在青少年时期,李白就开始拜访各地官员。成年以后,他离开家乡,仗剑周游各地,还两次到达唐朝的首都长安,盼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事与愿违,他不但没能如愿地实现宏志,还处处受到权贵排挤、小人污蔑,只能请辞归隐。

在这首绝笔诗里,李白在回想、思考自己的一生。他还是对自己的才华极其自信,坚信自己是异于常人的天才,然而正如大鹏没有负载鹏翼之力而无法自由飞翔一般,他认为自己缺乏客观际遇,也没法实现其宏伟抱负。而今未能建功立业的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后世之人能否认可、理解自己,这一问题无疑是李白最为忧虑的,也是《临路歌》的落脚之处。

如前所述,这首绝笔诗保持着豪迈的风格,极富想象力和浪漫气息。诗人绘制了一个超越世俗、只存在于神话中的世界,将天地万物皆放置于诗歌之中,如仙人一般,引领读者周游四方。这等境界正如庄子所言的“逍遥游”。他的构思过程恰如刘勰所言的“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一念之间就想到了千秋万代之事,而视野也延伸到了万里之外。其次,李白在写这首诗时运用了大量典故,“大鹏”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游扶桑”则出自严忌的《哀时命》,“左祛挂于扶桑”;末句的孔子之亡出自遇麟这一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获麟,孔子往视之,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再次,李白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以神话中的神物“大鹏”自喻,先写大鹏遨游,再由此兴发感叹。

李白去世一年后,即宝应二年(公元763 年),“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次年,朝廷尚不知李白已经病逝,仍然授官。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难料,范传正在为李白写下碑文时,就感叹道:“生不及禄,没而称官,呜呼命与!”然而,我们这些后人不必为此悲伤,因为在我们心中,李白始终是那个豪迈不羁、犹如仙人般的李白,直至去世,他都是那么洒脱、超然!

猜你喜欢

扶桑大鹏李白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扶桑”国到底在哪里?
看图纸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对日本不宜称“扶桑”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