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9-10-22郑达

财经界·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宏观经济中国

郑达

摘要:革新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以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新常态涌现出的特点,明确新时代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何在新常态下更好应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  中国  宏观经济  创新精神

历经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一个较为平稳的时期,既优化了现有经济结构,又改变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新常态环境中,发展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总量经济转变为“调结构、稳增长”上,注重引用增长提升发展步伐。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短期波动与中长期下行交织的时期,以往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消失不见,此时要想更好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必须要先了解新常态环境变化,这样不仅能加快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步伐,而且可以为获取有效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本文对新常态环境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一、城乡要配合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越来越大,此时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导城镇与乡村彼此配合发展,解决乡村居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等,是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必须要落实的重点工作。结合以往城乡发展情况分析可知,要想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必须要先识别农村现有贫困家庭,并对其进行动态跟踪,从而明确农村贫困家庭较为完善的数据信息。对农村普通家庭而言,大多存在收入流动性持续下降的现象。因此,在新常态环境下,明确现有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结合城乡合作发展目标,加大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关注至关重要。

二、落实供给侧结构性革新工作

从本质上讲,这项工作是指在符合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提高供给侧服务与产品质量,可以保障社会供给与居民需求达到一致,最终获取经济法的优质状态和形势。在新常态背景下,要想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革新工作,必须要从动力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入手,通过科学处置现有过剩产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消除库存和产能的发展目标,进而充分展现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优势。另外,根据多个国家提出的规章制度对供给侧结构革新工作进行优化,有助于在借鉴和引用中更好应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三、促使经济发展高速增长

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上升步伐展现出了下滑趋势,原因在于现有经济发展越来越慢,人口红利、投资效益等越来越少。因此,要想加快未来宏观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要将稳定的增长速度定为现有目标,而后整合国家提出的有关法律规定,提出符合持续革新市场发展需求的增长速度。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从拉动需求角度研究,要根据“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方式,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步伐。具体工作分为:第一,在处理重要项目和核心内容时,必须要依据发布债券或直接注资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有助于在获取充足资金的基础上,提高这两项内容的建设水平;第二,与银行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有效项目提供融资平台,促使其在建设发展中不会出现缺少资金的问题;第三,通过国家提出的宏观调控,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有助于提升企業抵抗外界风险的水平;第四,在实践发展中全面落实预先提出的规章制度、法律政策等,有助于展现消费提高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培育民族创新精神

对一个国家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具备充足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在应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时,必须要强化我国民族创新政策,注重将其落实到现实工作中,以此全面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要加强民族的创新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国家竞争水平,而且有助于其在福利政策中,由表及里的解决潜藏的安全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环境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此时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及社会各界将目光转向了弹性目标与发展区间管理,更愿意引用微调、预调等方式解决涌现出的问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政府要减少盲目的强刺激性手段,注重引用优质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操作,以从中找到平衡发展的措施,加快经济全面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晨.适应新时代要求 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成功举办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J].中国工程咨询,2019(04):16-19.

[2]丛亮.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高层报告会”上的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19(01):8-13.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宏观经济中国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