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位抑郁症患者那里,我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2019-10-22宜蒙

读者欣赏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黄桃剧场小事

宜蒙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是一部以抑郁症为主题的单人喜剧,改编自英国编剧邓肯·马克米兰(Duncan Macmillan)的作品Every Brilliant Thing。

中文版的编剧陈天然保留了原作的故事主线和互动环节,将人物设定为在中国长大的“80后”青年(杨皓宇饰)。小浣熊干脆面、大白兔奶糖、葫芦娃图案的铅笔盒,这些伴随主人公成长的东西,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其实,把这部剧简单地定义为单人喜剧有些狭隘,尽管它诙谐幽默,笑料百出,但看剧的过程,更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讲述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在8岁那年第一次得知妈妈“做了件傻事”,成家立业后的他,陷入同样的绝望中,最终又被生活中的爱和希望解救。对抑郁症,他经历了从旁观到亲历,从相遇再到告别。贯穿全剧的是一张越写越长的清单,记录了每一件能让他感到开心的小事,清单既是送给妈妈的礼物,也是治愈自我的良药。

这场独角戏不可回避的难处在于,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表演来调动全场观众的情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把台下的观众也变成演员。剧场成了容纳无数流动群演的大舞台,在座的每一位观众都有可能成为故事中的人物,“當兽医的姑妈”“推着自行车的爸爸”“住在楼下的李阿姨”……

这些没有提前排练过的“演员”们,总能给当天的表演带来别样的惊喜和挑战,比如在主人公回忆小时候时,遇到的那位“黄桃姐姐”。按照剧情设定,这位有爱心的陌生人会把罐头分给眼前的“小馋虫”,但这位被随机选中的观众却自顾自地吃起了黄桃,故意躲闪主人公直勾勾的眼神。“姐姐,可以让我尝一口吗?”“不行。”“就一小口好不好?”“小孩不能吃这个,吃了长不高。”太真实了,回想起小时候被大人哄骗的情景,原本放在腿上的场刊被我笑得抖落在地上。

这种体验式的戏剧,把观众在剧场里最享受的部分无限放大。以往的观演关系被彻底打破,观众成了表演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角色。没有固定剧本,每一场演出都是独特、不可复制的,与“演员”们的深度互动,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戏剧效果。

加入即兴创作的表演,剧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对演员的表演功底和临场的应变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还好,在《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中,杨皓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他不仅稳稳地接住了现场观众抛来的梗,巧妙地化解了“突发状况”,还能把这些“本场限定”的笑点融进后面的表演,让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让人难忘的,不仅是那些让观众捧腹大笑的情节,当妈妈因为抑郁企图轻生时,当主人公发现自己的生活失去快乐时,那种无奈与挣扎被杨皓宇诠释得细致而真实。不论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还是患者本身,不论是儿时的惜懂困惑、青春期的叛逆冲撞,还是走入社会后的焦虑,他的表演都能引起观众共鸣。站在病房里局促不安的双手,追在妈妈身后道歉的眼泪,漆黑房间里的摔打和嘶吼……这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表演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在这部剧中,灯光的配合也可圈可点。印象最深的,是当主人公发觉自己患病时,全场灯光瞬间暗了下来,原本透光的一个缺口也被他彻底堵上,只剩一根细细的灯管,闪着微弱的、冷色的、让人绝望的光。这种感受是压抑的、让人窒息的,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抑郁症患者的世界仿佛就在眼前。

演后谈环节,台下有位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接过话筒,她说自己原本不相信世界上真的存在感同身受,但在这部剧中,她看到了自己独自与负面情绪对抗的日子,那些从来没有向人提起过的孤独和绝望,被杨皓宇演出来了。

据说全球有上亿人深受抑郁症折磨,近年有关抑郁症的社会新闻也层出不穷,关注这一群体的戏剧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每一件美妙的小事》用喜剧的形式解读沉重的话题,让人在笑声中思考,在感动中发现身边的美妙小事。

杨皓宇说他并不奢望这部戏会改变多少人的人生轨迹,他只希望这80分钟的表演能让观众感到快乐。他做到了。

“我张开了嘴,橙黄色的果肉滑进我的口腔,它们色泽鲜艳,口感新鲜,伴随着糖水,非常甜美。我在那里慢慢地咀嚼,很慢很慢,这是我这辈子吃东西吃得最慢的一次。”想起杨皓宇闭上眼睛吃黄桃的样子,走出剧场的我,飞快地走进超市买了一瓶黄桃罐头……

猜你喜欢

黄桃剧场小事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炎陵黄桃促增收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开心剧场
桃之夭夭
生活那点小事
炎陵黄桃香飘万里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