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自我”言说
2019-10-22徐恩存
徐恩存
韩君 甘肃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北民族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结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研究生课程班,2014—2015年研修于国家画院高研班梁占岩工作室。
今天的艺术,在自律性的轨迹上,取得了深度、高度和广度上的进展,且日益体现出超越表象的“自我”言说的特点——以自己的情怀拥抱世界,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以自己的“话语”言说世界,其中,意义的关键之处是他的作品直指生命的本质,并赋予其形式美感。
油画家韩君就是在这一情势下体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的。
韩君的油画创作始终以西北高原少数民族的风情与生存状态为主题,可以说,他的艺术是植根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中,并从中归纳、提炼、凝结出心灵感受的结晶——强悍而诗意的生命符号。画家笔下的生命符号是以西北藏族人民为载体的,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呈现为“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性,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朦胧与模糊的特点。这种艺术上的处理和表达手法承载着一种关于生命意义的形式、结构与内涵,同时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和个性化的技术表现。
静鸟逆飞 100×80cm
自由行走的人 200×160cm
在作品中,韩君以主观的手法去处理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他首先肯定的是现实生活中生命存在的启示,在这一启示中,画家以不乏理性的直觉方式,建立一种空间结构关系,淡化画面中的时间因素,强化人与物在空间中的位置与关系,甚至以一种几何形的并置或叠加来取代三维空间中的逻辑关系,使之在强化语言的基础上,突出材料与表现的美感。在韩君的作品中,点、线、面等不但对应着情感指向,还具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显然,在这里,日常生活或边地风情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被观念取代,画家对特定地域文化中生命形态的感觉、体验才是主题,这样的置换使作品超越且异于忠实于真实再现的传统标准。其次,在韩君的作品中,由于消解了写实绘画三维空间的束缚,使他得以在平面空间中获得表现的自由,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人与物、人与人、技法与氛围,常常在相悖的情况下、在无中心的结构中,体现为把视觉分析转换为视觉想象的整合,摒弃了现象世界的物形,把符号、色彩、点线乃至笔触、肌理等升华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美感,传达的是画家内心的感觉和体验。最后,在平面化的空间处理中,作品分明表现为一种不真实的原则和模糊的把握,打破了传统理念的视点单向性和视象的瞬间性,使人物意象在脱离了三维空间的束缚后,呈现为一种耐人寻味的形式感与荒诞性,以揭示生存的某处不确定性和未知的神秘感,其中喻示的精神之谜则是不言而喻的。
马兰花开 120×160cm
诸如《没有阴影的家园》《扎陵湖的传说》《走进香巴拉》等作品,意象符号以朦胧而模糊的特征呈现为特定风格表现,画家营造的荒诞感在令人费解与难以言说中,使无序的笔触、色彩归于有序,点、线的跳动打破了静止的感觉而表现为一种动感,人物的意象化处理,及其特有的抽象意味,传达的是内心的感受,而非现实世界的逼真再现。画家偏爱的藏族女性、秃鹫等“无目的”的组合,在荒诞的气氛中揭示了命运的沉重和无法消解的茫然。
对同类题材进行再创造,无疑具有挑战性,当然,韩君的油画并未走上极端,他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把多向思维悄然转换为感觉的多重视角,使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得到同时展示,而对平面化的空间表现与装饰性手法的借鉴,平添了神秘与梦幻的效果,让人领略到非经验的、幻觉式的意象空间,这种组合架构起神秘的关系,洋溢着超越物质的形而上气息。
韩君以夸张、变形与荒诞的形式、结构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表象上看无真实可言,却表现了时空中生命存在的“无目的”的目的,以及一种永恒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画家企图展示生命在无止境的远行中的形态表现,其目的在于,从生命意识的流动中——那些在动态中的藏族少女、儿童与秃鹫等,画家把自己关注的有意义的部分挑选出来构成自己的世界,在展示为没有实际目的的“远行”中,一切都随着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宗教理性的自觉和非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组合。
这样,韩君作品中的主题被心理化和情绪化了,成为一种“感觉”的精神表现,因而,打破了以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架构作品的传统模式,根据内心的需要,依据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的联想与时序交错、时空跳跃、结构重组等剪辑手法,去表现人物潜在的、深层的意识,在这里,视觉的模糊印象比清晰的认识更重要。
我们认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油画家韩君自觉地把自己的绘画创作回归到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上,自觉地以现代意识超越传统意识,这是一种依据绘画内在节奏、韵律而进行的重构——对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和物理空间进行颠覆,使之进入全新的审美空间,并成为新的审美形式的载体,传达当代人对生命、生存的丰富感受。
画家的个人发现,只有在画家的想象和思考中才能发生,而艺术创造的丰富性是来自画家心灵的丰富性的。
韓君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他言说的是当代人对生命的感受与认知,只不过运用的是视觉手段而已。
万壑秋涛图 绢本墨色 27.5×493.5cm 明 何浩 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