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的差异与衔接初探
2019-10-22王晓珍
王晓珍
摘要:初高中化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因为学生群体、教学目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以“原子的结构”一节为例,}E较了本节内容在初高中教学中3个典型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初高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能力3个方面的要求差异,同时也提出了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原子的结构;初中;高中;课堂片段;差异;衔接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7-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7.007
在新課程改革下,初高中教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新课程每年都会有不少高质量的培训,但涉及初高中衔接的比较少。以化学学科为例,初高中化学有哪些差异,面对这些差异,高中一线教师如何应对。笔者以“原子结构”这一知识点为例,根据其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l》中的教学实录,分析了初高中的化学的差异,并提出了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初高中的完美衔接的建议。
一、初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存在的差异
初中化学的教材对于知识点的阐述较为简单、通俗、具体,以科学启蒙为主,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掌握难度小。教学参考书上对原子结构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历史及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重点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对应的结论;知道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即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带电情况;核外电子的排布需要掌握元素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元素的对应关系、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不做要求。
高中化学注重强化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知识逻辑,课堂容量大,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会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应用、创新,善于归纳,掌握学习方法。
比较高中教学参考书可知,高中化学要求学生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基础上,要对这个过程进行情感体验;同时要求学生对于几个重点模型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以钠、镁、氧原子为例,了解原子微观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的构成,会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得出原子构成的相关信息。
1.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原子模型的认识
(1)初中化学课堂片段
师:我们来学习卢瑟福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PPT展示动画)。
用α粒子轰击金箔,他发现,绝大部分α粒子可以直线穿透金箔,说明?
生: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为空心的。
师:有少量α粒子发生了偏向,说明?
生: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微粒,排斥了α粒子。
师: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反弹,说明?
生:原子内部有带正电,且质量很大的微粒。
师:这个微粒就是原子核,它带正电,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它带负电,质量很小。卢瑟福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原子核,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是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就像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
(2)高中化学课堂片段
师:阅读课本p27-28。
生:自学、讨论。
师: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片。
生:总结汇报每个模型的进步与不足。
(3)小结
初中化学教学比较形象,低起点,教师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生活、以往认知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在他认知范围内的微观模型。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善于阅读材料,并能从材料中总结、提炼,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进行评价。
2.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差异——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1)初中化学课堂片段
师: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主要与质子和中子有关,与电子几乎无关。
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总数为每层加起来。
圈内的为质子数,分层排布的电子需要求和,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相等。
师:每个质子带的电荷为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每个电子带的电荷为一个单位负电荷,这样分析下来,原子的电性应该是?
生:原子不带电。
(2)高中化学课堂片段
师:阅读教材p31表1-8。
生: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师: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
生:学习质量数概念。
生总结:因为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就是原子核的质量主要与质子和中子有关,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所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质子数加中子数。
师: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观察Na、Mg、0、Cl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这四种元素的常见化合价,找寻规律。
生: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非常大。
师: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组来总结具体规律。
生: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原子变为阳离子,呈现的化合价为+失去电子数目。
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原子变为阴离子,呈现的化合价为一得到电子数目。
师:这也是为什么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原因。
(3)小结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展示已有模型,引导学生得出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质量、电性关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不高。高中化学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推导结论,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用逻辑思维来推导结论,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推导能力。
3.对学生情感能力培养的差异——原子模型进化史
(1)初中化学课堂片段
师:阅读教材p67,总结原子结构的模型及它的发现者。
生: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2)高中化学课堂片段
師总结:从道尔顿开始,道尔顿根据质量守恒及组成规律,提出了实心球原子结构模型,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分割;汤姆生根据阴极射线研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结果;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来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但是无法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玻尔提出了电子轨道原子结构模型来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但是无法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海森堡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解释了多电子原子光谱,同样这个原子结构模型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与黑洞理论有矛盾。
科学家大都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技术,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验证,推动科学不断的进步。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还在继续,是无止境的,下一个更完美原子结构模型是什么样的,将会由哪个科学家建立,继续书写历史的人会是你吗?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3)小结
在初中课堂上,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等问题,对化学史比较淡化。而在高中课堂上,应用了原子结构模型进化史,使学生明白科学是在争议中更新与发展的,明白今天的科学成果是建立在无数科学家几百年的研究基础上的,最后也留了一个开放的结果,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还在进行中,鼓励学生投身到科学研究中来。
二、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建议
初中教学针对的是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中化学针对的是中考后选拔的高一新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学习能力较强。初三升高一绝不简单仅仅是升高一个年级的差别,是学生学习生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教师、学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起完成初高中的衔接。
1.提前进行心理建设
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依赖老师的教,某些家庭甚至家长参与的也比较多。高中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独自完成较高难度的知识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不适应,产生畏难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有厌学的情况。提前让学生了解高中学习的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讲初高中学习的不同,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建设,有准备地进入高中学习。
2.备好学情,研究初高中教材
教师需要主动熟悉初中教材内容,知道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及时了解初中化学教学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旧知识,尽量从初中化学教学的角度切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别,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减少学生重复劳动,减轻学生负担。如“原子结构”这一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备课,对于学生已掌握的内容简单回顾,对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内容需要深入,对于新授知识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3.循序渐进,做好化学课堂的衔接
初中化学课堂容量少,起点为零。在刚开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课堂,教师需要合理放缓教学进度,做好铺垫,不打击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增大化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高中化学课堂的适应。如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化合价、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中,学生对其中的内在联系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一下要总结出来又有点困难,不妨起点放低些,台阶多设些,在关键步骤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自己独立总结规律的成就感,增强信心。
4.引导学生完成学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起点为零,知识点少而浅,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带着一遍遍重复、训练,这样的方式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牢固,但是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有限。高中化学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思考、分析、提炼、应用,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原子模型认识知识点,初中课堂是在老师的预先设好的一个个小台阶下,学生跟着老师得出结论。而在高中讲授这一知识点时,知识点本身比较浅显,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习惯主动学习,并且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挖深,提炼科学家探究的科学过程,全面把握。
总而言之,从“原子结构”在初高中化学中的处理,我们可以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会导致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时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形成化学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为核心,研究初高中化学内在的延续性与递进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化学的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秦杜馨,姚莉,谈数学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J].中学数学教学,2002(3):18-19
[2] 陈新,论课程改革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J]化学教育,2006,27(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