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特征联系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
2019-10-22江小兰
黄 伟,江小兰
(宜春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城镇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1950年到1980年,中国大陆城市人口比重仅由11.2%上升至19.4%,而同时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却已由16.2%上升到30.2%,致使中国城镇化发展远落后于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1]。虽然当时我国工业正处于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财产、户籍、就业、养老等制度的限制,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推动下,土地资源利用强度急剧变化,中国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2]。据国家统计数据,1978年总人口96 259万人,城镇人口17 24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7.9%;2017年我国总人口139 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 34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8.5%,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矛盾。城市化率50%是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达到激化失衡的关键点,集中表现为公平与效率的失衡[3]。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由此涉及耕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即土地走向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走向城市,因而对城市土地扩张提出了新的需求;为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土地开发利用似乎仍不可避免。实际上这种需求导向机制并非完全如此,陆大道院士指出“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并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4]。土地开发与城市人口增长速率的不对称现象,导致土地空置、土地资源浪费。而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其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现象?本文以赣西北宜春市为研究窗口,通过探析该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变化特征及联系机制,揭示其土地利用与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更广泛的区域研究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图1),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温和湿润。至2017年底,宜春总面积18 680.42km2,约占全省1/9;现辖袁州区(宜春市政府所在地)、樟树、丰城、靖安、奉新、高安、上高、宜丰、铜鼓、万载10个县市区和宜春经开区、宜阳新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3个特色区;常住人口555.37万人,户籍人口602万人,约占全省1/8,列全省第3。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宜春市国土资源局公开数据和EPS数据平台,人口数据则来源于宜春市统计局公开数据及EPS数据平台。
图1 宜春市区域图Fig.1 Yichun area map
2.2 研究方法
(1)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对相关性结果进行p检验。
(2)偏差系数
为探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偏差系数对两者的差异加以分析,其计算公式为[5]:
公式中:Di为结构变化率,Gt为t期结构,G0为基期结构。通过公式,分别计算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与城镇人口结构的变化程度,应用偏差系数加以分析。偏差系数越大,表明城镇人口结构与城镇建设用地结构的差距越大,反之,则差距减小。
(3)离差系数
为进一步探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增长的偏差,本文采用离差系数CV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测度,计算公式如下[6]:
公式中:Cv表示离差系数,S为标准差,X¯为平均值;P为人口城镇化增长率,L为土地城镇化增长率。离差系数越大,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增长速度之间的偏差越大,失调程度越严重(表1)。
表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划分标准Table 1 Classi fi cation of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3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涵义
3.1 土地城镇化
2007年陆大道院士首次提出“土地城镇化”这一概念,后经不同学者释义。郭熙等认为,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以满足城镇土地需求的过程即为土地城镇化[7]。潘爱民等认为,土地城镇化是非城镇建设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即城镇地域空间向农村推进[6]。欧阳文旭指出中国的土地城镇化主要是指随着土地利用形态向非农化的转变,土地和房产实现快速升值,不同利益群体分享土地级差地租收益的过程[8]。上述观点均肯定土地城镇化最基本含义是农村土地向非农化转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郭熙等认为土地城镇化过程主要是为了适应城镇发展的需求,潘爱民等则强调此过程中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欧阳文旭主张其是一个转化获利的过程。就表面层次而言,笔者认为土地城镇化是非城镇化土地包括农村居住地、耕地、园地等向城镇化土地转变;进一步深化而言,笔者较偏向于郭熙等人的观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以至侵占农村土地,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农村土地向非农地转变。
3.2 人口城镇化
陈春等认为,人口城镇化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9]。张虹鸥等认为人口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口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转移和城镇用地的扩张,土地性质的改变带来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的变化[10]。以上几位学者均认为人口城镇化是人口经济活动转移的过程,强调了人口活动对城镇发展的影响。而张虹鸥等则进一步强调,在人口经济活动转移的同时,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带动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体现了农村分散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特点,在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城镇发展产生影响。
4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模式概述
4.1 土地城镇化慢于人口城镇化
Islam等认为人口快速增长与工业化压力致使土地利用模式变化,造成城市用地大量扩张[11]。但土地扩张速度不能满足人口城镇化需求,此时土地城镇化制约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
4.2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市经济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面积,加快土地城镇化进程。然而,人口城镇化速度却慢于土地城镇化,虽然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但这会造成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和低效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并造成房地产业“泡沫”,从而出现“空城”和“鬼城”现象[12]。无论显性或隐性,过快的土地城镇化,其结果均有可能侵蚀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触及粮食安全底线,导致未来土地限供或断供。
4.3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均衡发展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均衡时,则促进城镇化平衡发展,利于经济协调发展[13-14]。Gray认为人口城镇化客观上促进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同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又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即两者相互促进[15]。
5 结果与讨论
5.1 土地利用状况
如图2所示,2005年宜春市土地总面积1863 766.97公顷,其中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其他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88.44%、4.03%、2.19%、5.34%,各用地类型占地比例差异大。
图2 2005年宜春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单位:公顷)Fig.2 Structure chart of Yichun city land use status in 2005 (unit: hm2)
其中,农用地占主导,耕地和林地分别占25.74%和55.82%,表明该市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农业”烙印。建设用地(即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占比(6.22%)比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5.43%),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其他用地所占面积几乎与城镇建设用地相持平,表明该地区后备土地资源充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该市建设用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6]。因此,本文对规划基期年(2005年)至目标年(2020年)的主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结果显示,城镇用地扩张与农村居民点、水域用地的减少密切相关。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与水域用地对城镇用地的增长影响大,其相关系数均为-0.998(n=3,p<0.05),表明城镇用地扩张与农村居民点、水域用地的减少密切相关,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耕地、林地、采矿用地以及自然保留地比例变化与城镇用地扩张很可能存在因果联系,相关系数较高;但由于数据样点较少,在统计学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表2 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land use type changes
(1)人口与城镇化
宜春市2010-2017年人口数据显示(图3),其常住人口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呈反向发展,且城镇与乡村人口的数量差距逐渐缩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数量由2010年349.35万人减少至2017年的288.19万人;而城镇人口则由2010年的192.61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67.19万人。由此表明,宜春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由2010年城镇化率35.54%增长至2017年城镇化率48.11%;宜春市城镇化率迅速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城镇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创造动力。
图3 宜春市城乡人口变化情况Fig.3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of Yichun
用地结构变化率计算结果均以其上一年份的数据作为基期,因而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率的变化幅度不同。2010-2017年宜春市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率呈下降趋势(表3和图4)。以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数据为基期,2011年用地结构变化率为10%;2011-2013年用地结构变化率由10%降至8.33%,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缓慢下降;2013-2015年用地结构变化率由8.33%下降到0%,结构变化率下降幅度大,表明土地城镇化进程减缓;以2015年为基期,2016年用地结构变化率上升至2.94%,城镇建设用地出现小幅度增长;以2016年为基期,2017年用地结构变化率下降至2.86%,并趋于稳定。总体而言,2011-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率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3-2015年期间用地结构急剧下降,而2015-2017年用地结构变化率则趋于平缓。
2011-2017年宜春市人口结构变化率呈下降趋势且趋于稳定(图4a)。以2010年为基期,2011年人口结构变化率为8.11%,下降至2013年的4.00%,最终回落至3.84%并趋于稳定。
2011-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率与城镇人口结构变化率的偏差系数变化显示(图4b),其呈现“上升—下降—上升—平稳”的模式。2011-2013年偏差系数由1.89%上升至4.3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距拉大,后者变化快于前者;2013-2015年偏差系数由4.33%下降至-3.91%,表明该时段内城镇人口结构变化快于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亦或在城镇人口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较为缓慢;2015-2017年偏差系数由-3.91%上升至-0.98%,两者差距趋于缩小。由此表明,宜春市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2011-2013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失调程度趋于明显;(2)2014-2015年,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3)2015-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趋于协调。
表3 宜春市城镇建设用地和城镇人口结构变化率Table 3 Change ra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Yichun
图4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结构变化率(a)及偏差系数变化(b)Fig.4 The change ra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tructure and urban population structure (a) and Variation of deviation coeきcient (b)
从增长率年度变化指标看,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表4和图5)。2011-2013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由10%下降至8.33%;2013-2014年则急剧下降至4.62%,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14-2017年用地增长率持续下降至2.84%,此阶段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减缓且趋于平稳。
城镇人口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见图5a)。2011-2013年城镇人口增长率由7.46%下降至3.75%,趋势明显;2013-2017年城镇人口增长率总体趋于稳定,在3.44%-3.77%之间小幅度波动。
为了进一步综合判断该地区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关系,本文在偏差系数的基础上,采用离差系数作为另一种失调程度的判别依据。如图5b所示,2011-2017年宜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与人口增长率的离差系数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2011-2013年离差系数不断增大,由0.14上升至0.38,表明该时段土地与人口失调程度上升;2012-2013 年的离差系数即 0.2<0.252012<0.3、0.3<0.382013<0.6,出现轻度至中度失调。2014-2017年离差系数呈整体稳定并略有下降趋势,在0.09-0.12之间小幅波动,表明该时段宜春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表4 宜春市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Table 4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growth rate of Yichun
图5 宜春市城镇建设用地和城镇人口比例变化(a)及其离差系数变化(b)Fig.5 Vari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population ratio (a)and deviation coeきcient (b) in Yichun
综上所述,偏差系数与离差系数所示结果基本一致,即在2011-2013年期间,人口与土地失调程度增大,2014-2017年失调程度减缓,两者趋于协调发展。差异较大之处在于2015年,原因可能是:本文偏差系数采用前一年为基期年,而非统一的起算时间点;2015年相对于2014年,其城镇建设用地并无变化,结构变化率为零,由此导致该年份偏差系数过大,结果存在失真可能。
6 结论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偏差系数、离差系数等方法,探讨宜春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1)土地城镇化发展呈下降趋势。2011-2013年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率与增长率均呈缓慢下降趋势,2013-2015年用地结构变化率由8.33%下降至0%。2013-2014年用地增长率由8.33%降至4.62%,两者下降幅度大;2015-2016年用地结构变化率由0%上升至2.94%,最终回落至2.84%并趋于稳定。
(2)人口城镇化率稳步上升,但发展速度呈减缓趋势。2011-2013年结构变化率由8.11%下降至4%,增长率则由7.46%下降至3.75%,下降幅度较大;2013-2017年结构变化率和增长率均趋于稳定,分别在3.84%-4%和3.44%-3.75%之间小幅波动。
(3)偏差系数和离差系数结果综合表明,宜春市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2011-2013年期间,偏差系数由1.89%上升至4.33%,离差系数由0.14上升至0.38,属于中度失调程度,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14-2017年期间,偏差系数和离差系数分别降至-0.98%和0.09,并趋于稳定,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与城镇人口结构差距缩小,呈现协调发展局面。
(4)总体而言,宜春市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而我国大多数城市也产生了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城镇化质量的总体协调度与耦合度均偏低的现象,因此新时期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管理应当注重新常态、新趋势的系统诊断和动能转化的综合分析,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