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体会
2019-10-22胡文锐
胡文锐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原发性脑淋巴瘤属于颅内肿瘤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该病引发的原因较多,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先天性免疫缺陷、器官移植、HIV病毒感染引发该病的机率较大[1]。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证实,特异性缺乏引发误诊现象较高,因此认为,在进行诊断中应当结合多种影像学诊断或者选择病理诊断,以明确病症。本次研究选取来我市医院治疗的22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将MRI、CT应用于诊断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的准确性。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市医院 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2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共30个病灶,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35.6±7.4)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脑淋巴瘤,其中幕上18例、幕下4例。多发病灶5例,位于侧脑室周围、顶叶及颞叶表面,单发病灶共17例,其中发于顶叶、三角区各3例,发于基底节4例,发于颞叶7例。病灶大小:最大患者(3.0×2.5×3.0)cm,最小患者(0.5×1.0×2.1)cm。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二)方法
22例患者均采用 CT 与 MRI 影像诊断,其中CT具体步骤:选择GE Hispeed CT机型,层厚、螺距各为9mm、0.7,平扫横断面,增强造影剂选用碘海醇,层厚调整为10mm,层间距调整为10mm,再行增强扫描。MRI具体步骤:核磁共振仪选用GE Signa1.5T机型,层厚、层间距各为10mm,SE序列为T1WI和T2WI,平扫矢状位、冠状面、横断面,根据患者体重给予静脉注射Gd-DTPA 造影剂,剂量标本为0.1mmol/kg,实施增强扫描。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计数资料选择X2 、T值统计,结果P<0.05,则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准确性、特异性比较
CT的准确性77.3%、特异性71.4%,MRI的准确性90.9%、特异性100.0%,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MRI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结果分析
(二)影像检查表现
CT显示,清晰观察到肿块边缘,肿瘤周围发现低密度水肿带,增强扫描后均呈均匀强化,等密度肿块8个,较高密度肿块22个。MRI显示,平扫时信号均匀,T1WI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7个病灶,呈高信号23个病灶,21个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呈均匀强化,未见坏死囊性病变、肿瘤周围水肿较轻。
三、讨论
临床中,原发性脑淋巴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不常见,该病的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2%,该病占脑肿瘤发病率的1%~3%[2]。近些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升高,导致临床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因此,临床将脑淋巴瘤分为两种类型,即免疫功能低下型、免疫功能正常型。相关研究提出,在正常患者的中发生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年龄平均为60岁,在艾滋病患者中发生该病的年龄平均为34岁[3]。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术前诊断方法主要为CT、MRI影响诊断,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CT检查时可观察到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图像主要体现为高密度肿块、等密度肿块,瘤内密度均匀值较高,出血、钙化等情况多见,部分患者会观察到水肿情况。主要是因淋巴瘤中细胞核体积较大,细胞质、细胞成分较少,因此,吸收X射线会增多,继而CT 诊断的密度较高。
原发性脑淋巴瘤病症在应用MRI诊断过程中会观察到明显的稍高信号或者灰质信号。认为瘤体内所包含的细胞间质、细胞成分较多,瘤内网状纤维丰富,核浆比例较高,占位效应则相对减少,增强特点明显,且均匀强化。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MRI的准确性90.9%、特异性100.0%高于CT77.3%、71.4%,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肿块等密度,MRI表现T1WI信号较低,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病灶表现与水肿现象较轻。提示RI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对于患者临床治疗和应用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