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
2019-10-22宋宏界李艳华王翠兰
宋宏界 李艳华 张 健 赵 川 王翠兰
(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群体的病症,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不完全或完全血栓而引起,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中实施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L)是主要方案,但是,该治疗方案的核心点在于术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1]。临床上,氯吡格雷是常用的血小板抗聚集药物,但是,临床上部分患者对该药物有抵抗作用。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部分群体的血小板抗聚集问题则是相关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抚顺市中心医院心内综合病房的92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资料完整,随机抛掷硬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6.35±1.20)岁,平均病程(1.92±0.22)年,平均BMI指数(25.17±0.40)kg/m2;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6.50±1.25)岁,平均病程(2.27±0.41)年,平均BMI指数(24.87±0.26)kg/m2;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过明确的诊断,并且符合冠状动脉支架手术治疗;②患者病史、检查及治疗资料完全;③研究符合伦理道德,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或者患者为复发病例;②患有严重器官衰竭性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国药准字J20150111)+阿司匹林(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814)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术后对照组继续采用上述方案,用药剂量为氯吡格雷75 mg/(d·次),阿司匹林100 mg/(d·次)。观察组术后使用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J20130020)+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替格瑞洛90毫克/次,2次/天,阿司匹林100 mg/(d·次)。
1.3 评价指标:根据患者术前、术后1、3、6、8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状况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血小板聚集率以透光聚集度法测定;心脏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心绞痛、支架内血栓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总患者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0.0处理;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表示,采用t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表1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
表1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
表2 两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n(%)]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高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6、8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在下降且观察组术后各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出现了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共2例心脏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对照组出现了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共10例心脏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P<0.05),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是其致亡率较高[2]。因此,为确保手术安全必须对支架内血栓进行防治。目前,氯吡格雷在预防血栓上具有较高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而言,加大氯吡格雷的药量虽然对于防治血小板聚集率具有一定的作用[3]。但是,这种作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氯吡格雷本身存在药效发挥缓慢、不可逆性等不足。因此,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改用替格瑞洛治疗,成为可行性方式之一[4]。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因其能够与P2Y12受体呈可逆性结合,所以没有氯吡格雷反应性或抵抗性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的流动性的效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6、8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在下降,且观察组术后各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了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共2例心脏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了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共10例心脏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替格瑞洛来替代氯吡格雷,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