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英语微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及对ESP 教师的启示

2019-10-22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5期
关键词:问卷教材英语

陈 晨

西安医学院医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21

近日,蔡基刚[1]教授撰文指出除少数高校继续保留英美语言文学方向,走少而精的路线之外,大多数院校要转型到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方向,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事实上,关于高校应该坚持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还是ESP,学界内早有争论。冯燕[2]认为,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根据蔡基刚[3]的抽样调查统计,近100 所高校的大学英语学分被平均压缩到10 学分左右。郭子凯[4]认为,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大学英语课堂投入大、效果小,伴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开展,英语教学由EGP 向ESP 转型势在必行。任宁[5]认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育转型创新,需要重构有特色的医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以现代医学为核心内容的医学英语课程体系,是保障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ESP 相关内容,其文章数不胜数,内容大多集中在“需求分析”“问题对策”“师资转型”“模式探索”“体系构建”等方面,给ESP 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宝贵建议,但鲜有文章系统地对ESP 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从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材《当代医学英语微课程——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的教学模式为起点,以调查问卷为工具,系统分析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效果评价,以期丰富和完善ESP 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教学改革开始前,于2017 年3~5 月对我校220 名大一新生和393 名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关于ESP 需求的问卷调查,涉及临床、预防、全科、食品工程、护理、精神卫生等专业。教学改革实施后,以临床专业班级为试点,同时展开EGP 和ESP 教学,并于2018 年7 月课程结束后对临床专业11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ESP 和EGP 的满意度。

1.2 方法

1.2.1 教材分析 我校组织教师团队编写校本教材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属于创新型ESP 系列“当代医学英语微课程”教材之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的相关专家教授指导。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主要通过四步学习法,即案例观察、要点概述、细节理解、意义探索,从提升英语交际技能、获取专业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培育人文精神四位一体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合格型医药卫生人才。形式上将传统的读写型学习变成视听说写译综合+互联网学习,同时兼顾传统的平面文字做法;内容上涉及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基本问题与对策,教学同时提升了学生对世界健康服务趋势及全科医疗服务领域的了解和认识;方式上采用微课程教学法,利用微视频让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点,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课后巩固练习;编写理念上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而不仅只是与学科专业无关、狭隘的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育应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一部分。该教材正是编者们教学理念创新的体现[6]。

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由20 个主题单元、60 节微课程组成,每一节微课程都基于一个典型的医学案例或事件,以微视频影像形成呈现。学习者可以通过视频影像,观察临床医疗中的典型案例和事件,了解、分析和探讨医疗服务的基本问题与对策,认识当代全球健康服务的先进理念、范畴、目标、措施、实践和经验等。

1.2.2 学生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形式,问卷1~5 题调查学生基本信息、英语水平和学习目的,问卷6~12 题调查专业学习对学生学术英语(EAP)听说读写技能的需求程度,问卷13~17 题调查学生对EGP 和ESP 开设的看法。

1.3 教学过程

我校ESP 教学以临床专业学生为试点,在2016 级学生中展开。课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设备条件,精心设计后,将第四学期72 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36 课时的EGP 和36 课时的ESP,同时接受EGP和ESP 教学。EGP 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以传授通用英语语言技能为目的;ESP 使用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以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内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学术能力需求为目的,实现了EGP 和ESP 的合理过渡。ESP 授课过程如下:

1.3.1 课前准备学习 微课程是一种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的碎片化交互式教学方式。教学时长一般为5~10 min,最短的只有1~2 min;教学内容集中阐述一个知识点,具有模块化、重点突出和短小精悍的特点[7]。特别适合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教师安排好下节课的微课程视频和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学并分配任务。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观看视频,自学词汇,搜集资料,回答教材中“讨论与评论”模块的3 个开放性问题。

1.3.2 课中学习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ESP 课程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首先,由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上台用PPT 的形式对教材中“讨论与评论”模块的3 个开放性问题进行陈述,教师就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点评和总结。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观看英语微视频,着重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可能听不懂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讲解重点句型,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案例观察”和“要点概述”模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及时答疑解惑。课堂讨论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在双方互动的交际中包含大量参考信息,能够帮助学生自我肯定与修订,从而达到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和参与的目的[8]。

1.3.2 课后学习 教师将出现的语言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给学生,强调课程中的语言细节,向学生提出改进要求;点评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敦促学生课前认真自学,课上积极参与,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教材中的“写作与翻译”模块。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讨论。

1.4 教学效果及课程评价标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学者[9-12]开展了对外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教材评估细则。而国内对于教材建设的研究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相应的理论和体系[13]。本文以上述国外评估细则为基础,以ESP教材特点和使用效果为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考察临床专业110 名学生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课前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态度,调查问卷共拟写20 个问题。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调查问卷,从教学方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课程参与度、师生互动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考察该110 名学生对EGP 和ESP 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的形式。完全同意(5 分)、同意(4 分)、不能确定(3 分)、不同意(2 分)、不完全同意(1 分)。总分<3 分为负面评价,≥3 分为正面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问卷1~5 题结果显示,613 名学生中共有552 名(90.0%)学生认为当前本科英语课程设置主要是应对四六级考试,他们在词汇量、阅读理解和应试能力上收获较大,而在实际应用能力如写作和听说能力表达等方面收获较少,表现出对“费时低效”的英语学习感到困惑和焦虑。

需求分析问卷6~12 题结果显示,学生对EAP 技能有很大的潜在需求。572 名(93.3%)学生将英语作为“用来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592 名(96.6%)学生将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提高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满足未来工作交际的需求”上;551 名(89.9%)本科高年级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查找和阅读本专业文献;571 名(93.1%)学生希望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和讲座;491 名(80.1%)学生希望能用英语陈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达到与外界交流的目的。

需求分析问卷13~17 题结果显示,220 名大一新生中有198 名(90.0%)大一新生在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更倾向于EGP,而393 名本科高年级学生中有378 名(96.2%)本科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ESP。

2.2 教材评价

对我校临床专业11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0 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通过教材能提升英语听力、加强口头陈述能力和提升学术写作能力的评分均值都>4 分,但分数依然低于其他项,同时标准差高于其他项,提示学生在这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见表1。

2.3 课程评价

对我校临床专业11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0 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ESP 各项教学效果均好于EGP,在教学方式、课程参与度和课后自学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为满足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大学英语必须定位在ESP,而非基础英语。从ESP 的开展情况来看,学术英语即教授学生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技能性课程[14]。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生将来进行专业研究和工作能力等方面。

表1 教材评价效果比较(n=110)

表2 EGP 和ESP 课程满意度比较[名(%),n=110]

教学改革开始前的需求分析调查显示,大一新生更重视EGP,高年级学生更重视ESP。由此可知,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ESP 对其专业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大一新生更快更好地了解ESP 的重要性;引导本科高年级学生重视EGP,打好基础便于ESP 学习。医学生综合英语素质是一个系统培养的过程,课程设置必须体现系统性和连续性,坚持通专并蓄的原则。EGP 和ESP 结合[15],不仅能让学生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良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教师而言,EGP 和ESP 合理有效地衔接能很好地为特色应用型院校培养“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符合教改需求[16]。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开设ESP/EAP 课程,ESP 的教材编写也迎来了热潮。但廖雷朝[17]指出,由于对ESP 的理解不充分,不少新编的ESP 教材所遵循的编写原则和理念并没有超越通用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Strevens[18]指出,ESP 教材在设置上应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在内容上要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语言应适合特定专业学生的句法、词汇和语篇能力。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体现。当前医学英语教材因过于强调语言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或过于突出专业知识,对语言难度控制得不恰当。因此,教材的选编必须有大纲做支撑,做到语言和专业的有机统一,同时兼顾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避免顾此失彼。本研究的教材评价调查结果提示,通过临床医疗问题与对策不仅可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可以增加医学专业词汇的学习。因为教材每一单元都制作了词汇表,有利于学生加强词汇学习,同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属于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

最后,师资力量也是ESP 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19]。医学院校的ESP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兼顾教学的同时需要充电学习医学相关知识。同时还应注意加强教学评价。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20]。因此,教学评价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综上所述,ESP 教学评价应以大纲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学习过程和学生反馈为核心,重视过程记录,完成形成性评价。

猜你喜欢

问卷教材英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问卷网
读英语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