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访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杰教授

2019-10-22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5期
关键词:远程医疗医院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 锋

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支持,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 北京健康大会”,8 月16 日至17 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5G 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与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讨论了5G时代的三医联动和健康中国建设。

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杰教授在题为《5G 时代的大型公立医院管理》 的主题报告中说,5G 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征,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5G 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康中国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充分满足未来医疗需求

赵杰教授首先介绍说,2019 年6 月6 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广电颁发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5G 技术在我国正式投入商用。国家“十三·五”医疗卫生健康改革确定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法律制度、大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水平、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明显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消除一大批重大疾病危害等六大主要目标;出台了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通过健康档案和健康大数据应用实现人人健康等三大举措。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鼓励建设国家、省、地市、县级纵向一体化的区域卫生中心,加强区域卫生协同;鼓励提升基层医疗信息化水平,建立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支持利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精准医疗和智能医疗,建设健康云数据中心,提供健康定制服务;支持可穿戴设备健康信息采集、个性化健康管理。

“5G 正式商用,契合了我国医改需要。5G 将融合更多、更先进的基础信息技术,助力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快速发展。”赵杰教授说。

赵杰教授介绍,5G 的重要特征是高带宽、低延时、大连接。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将实现从消费到生产的全环节,从人到物的全场景覆盖,即“万物万联”。5G 充分满足了未来医疗需求。超大带宽的高速传输网络可实现高清视频及影像传输;高可靠、低延时的业务保障,可实现数据准确实时传输,从而保证远程控制操作得到及时精准响应;超大连接实现了大量终端连接和数据采集。5G 支持心电图、B 超、CT、EMR、医学检验、药物流转、可穿戴设备、专家手机端等不同类别、不同网络的设备接入;5G 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其峰值速率是4G 网络的10 倍以上,支持医学影像、音视频、3D/超高清视频等的大容量数据传输,支持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智慧医疗的发展和应用。5G 低时延、高可靠的连接业务,将通信响应速度降至毫秒级,可支持自动化药房、移动机器人查房、智能输液、异常监测预警、远程B 超、远程手术等前沿医疗技术的应用。

赵杰教授说,5G 技术与医疗服务需求的融合,满足了院内、院间、院外各类医疗应用信息化需求。在院内,5G 的大连接支持未来医院内所有的医疗设备实现相互连接,支持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院内互联,支持医生查房、患者监护等业务,通过安全、可靠、兼容的低延时网络,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医院之间,通过专线传输方式5G 技术,支持院间业务协同,支持患者音频、视频、大容量医疗数据等的实时安全传输,有力支撑区域医疗协同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5G 技术是支持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动态实时传输的安全稳定网络,支持院外应急救援。当患者进入救护车后,监护设备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将实时上传到接诊医院或急救中心,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赵杰教授还介绍了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在5G 医疗应用方面的探索。

首先是加强5G 医疗顶层设计,第一阶段进行需求分析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智慧医疗场景需求分析,支持多业务的低时延、高可靠、大宽带传输的5G 协议、算法和网络构架研究,搭建5G 测试环境等。第二阶段开展关键技术验证和优化研究,完成关键算法研究和性能评估,完成基于5G 的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业务微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初步的5G 芯片、原型机开发等。第三阶段是开发智慧医疗平台和示范应用,完成基于5G 智慧医疗平台开发,搭建5G示范应用场景,探索5G 医疗商业运营模式和相关标准推动。

第二是搭建5G 医疗测试环境。目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已完成30 个基站的部署,实现了5G 信号的全覆盖,并对远程B 超、远程会诊、远程应急指挥等医疗场景进行了实地测试。国家工程实验室已部署移动、华为等的5G 基站,个别基站部署到病区,完成了县、村示范性5G 基站建设,在核心机房部署边缘计算设施,支持5G 医疗业务示范应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郑东院区与河医院区4 月底完成了3 个病区室内覆盖,支撑跨院区医疗应用示范,预计10 月底完成河医院区室内2000 余套室分设备的全覆盖。

第三是开展室内环境、室外环境、服务基层的全系列5G 医疗应用测试。医院病区等室内环境是多学科会诊、集中查房、远程查房、远程手术、远程手术示教等的重要场所,国家工程实验室测试了医院各科室的室内环境与3GPP 中室内环境存在的差异,如楼道设计、墙体材料、医疗设备的影响等。对手术室等科室的室内环境进行了信道测量,分析了其信号传播特征。在室外环境方面,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了远程急救、应急抢险、移动B 超、网络心电、VR 等室外测试,研究了智慧医疗的室外环境,如移动医疗车与室外之间的传输链路,与传统的Uma 等场景差异等,选取典型室外医疗场景,研究了针对移动医疗车与基站之间的信道测量与建模。跨地域远程会诊、远程示教手术、远程教育是5G 服务基层的重要内容,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光山县等地区开展了心电监护、手术示教、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服务基层的远距离测试,特别是针对时延问题的测试;选取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研究了针对不同等级医院与基站之间的信道测量和建模。此外,国家工程实验室还组织开展了多次行业交流与推广工作。

在2019 年5 月8 日举行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卫健委发布了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全国目前已有158 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国已有19 个省份依托互联网或专网建成省统一规划的远程医疗网络平台,“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稳步推进,医保系统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实现了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查询共享服务。

重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5G 将重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带来医疗健康服务变革。”赵杰教授说。5G 的全链接有助促进跨区域、跨机构医疗健康协同,在医院、医疗急救车、患者家庭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连接,应用场景也将由固定到支持自由移动,实现医生、患者、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5G智能化应用将使未来医疗的可视化、图像、超高清、立体化实现异地可见,支撑智能决策;5G 与云端联动,可实现医疗健康云与医疗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家居设备等的互相支撑,从而形成医疗健康信息与服务的闭环。

“5G 通过开放协同平台、业务融合平台、信息集成平台,通过联动医疗大数据和构建5G 医疗生态,有力支撑智慧病房、智慧手术室、智慧门诊、智慧环境为代表的智慧医院发展。”赵杰教授说。业务融合平台中智慧病房包括移动输液、婴儿防盗、病患位置管理、移动查房、机器人查房、移动阅片等;智慧手术室包括医用多屏互动、PACS 全息显示、云端电子病历、手术高清视频转播、物资耗材管理、ARVR 手术示教等;智慧门诊则覆盖智能急救车协同、电子病历、大数据诊疗、医药物流机器人、智能听诊器、医疗检测设备联网等;智慧环境包括了医闹一键报警、温度湿度监控、智能门禁胸牌、移动视频监控等。信息集成平台可集成HIS、EMR、PACS、麻醉系统、移动医护、LIS、HRP 等来自多方面的信息。

赵杰教授说,远程医疗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支撑。在距离上,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偏远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患者异地就诊需求量大。在时间上,意外或突发急病时,现场救助和应急救援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场或送医途中,救助者急需及时得到正确救助指导。5G 能随时随地提供高宽带、高速率、低时延网络能力,为远程医疗开展更丰富、更优质的业务提供了链路基础,可有效保障保证远程手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对解决就医难,缓解医疗资源区域分配不均,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具有重要意义。5G 远程医疗呈现多样化应用场景,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手术、应急救援、远程示教、远程监护、智慧导诊、移动医护、智慧院区管理、AI 辅助诊断等。如通过高清视频直播、AR/VR 技术实现远程实时会诊,远程进行术前规划指导,术中操作指导;通过远程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利用视频和力反馈技术,实现B 超等远程检查操作控制。

5G 技术凭借高宽带、低延时、大连接等特点,通过与手术机器人结合,已成为远程医疗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各种治疗探索在我国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脑起搏器”手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向大脑深部神经元核团精准放置电极并施以电刺激,达到改善患者病症的效果。2019 年3 月16 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凌至培教授,通过5G 网络实时传输的高清视频画面,远程操控机器人,成功为3000 公里外的北京的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磁共振扫描确认脑内电极植入位置精确,达到手术预期。这也是中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开启了5G 医疗手术新篇章。2019 年6 月27 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通过远程系统控制平台,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同时连接,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5G 远程手术,这标志着我国5G 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应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手术过程中信号传输流畅,没有因为上千公里的距离出现信号卡顿、反馈迟钝等问题。5G 网络优势在远程手术领域再次得到充分展示。

赵杰教授还谈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5G 将支撑医养结合走向实质发展。未来医养结合的发展目标是,以软硬件产品为载体,以跨系统交互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医疗健康数据为支撑,以医疗级服务为导向,发挥社会合力,共同构筑“没有围墙的养老生态圈”。同时,5G 支撑医疗机构跨界集成,通过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医院跨界养老、养生、护理等将实现从医疗型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型的转化,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数据、边缘计算与5G 的有效结合,未来医疗的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并实现医院闭环医疗健康服务新格局。

支撑大型公立医院战略转型

据了解,2018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赵杰教授谈到,在医疗机构信息化的过程中,以5G 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集成创新为驱动,必将全面变革大型公立医院“医、教、研、管”体系,促进医疗健康服务发展与形态升级。随着5G 技术应用,医疗服务将跨界融合,延伸服务半径;5G 将重构临床教育体系,助力临床科研将走向聚变,更多新技术服务于临床科研,医院管理实现全面集成。在5G等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的支撑下,药事、后勤、管理、科研、医疗、护理、医技、教学等智能化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实现患者安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智能辅助决策,更好实施精准医疗,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赵杰教授介绍,5G 的广泛应用,通过线上线下医院的无缝融合,可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运行模式,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个环节,从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从传统院内服务走向院内院外一体化服务,助力大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跨界融合,医疗服务将不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服务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5G 将全面重构大型公立医院临床教育体系,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人才持续培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医生资源共享给各级医疗单位,实现对医护人员医学继续教育的物联网化、规模化和常态化。远程教育、手术示教、规培专培、疑难重症病例探讨等,将帮助医护人员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同时,5G 将助力高端人才培育,打造高端人才创业中心,推动人才聚集。通过建立多渠道、宽领域、高效率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政策配套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奖励培育力度,进一步深化、细化、强化高端人才培养环境。

赵杰教授认为,5G 时代大型公立医院必须发挥数据优势,通过5G 网络建立多中心、多层级协同科研新机制,打造新型医学科研模式,提升医学科研转化及应用效能,从而提升医生技能水平和医院综合实力。将大数据与临床试验相结合,在医疗健康大数据Hadoop平台、MPP 数据处理平台基础上建设深度学习平台,开展大数据时代的临床研究,5G 将助力大型公立医院临床科研走向聚变。赵杰教授介绍,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包括数据采集、预处理、大数据储存、大数据处理、建模分析等环节,依托医疗健康大数据,将为创新药品研发,药物副作用预警提供服务;通过充分挖掘医院的综合数据,建立医学知识库,可以为医院和医生临床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改善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医疗健康大数据集成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实现基因组信息与电子病历的有效对接,为基因测序与精准医疗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基因预测疾病实现个性化医疗与精准用药。此外,利用对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挖掘和建模预测,可以对疾病及其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估,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管理。

5G 将助力大型公立医院管理全面集成。以患者为中心,集成院内院外因素,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地管理医院的各个层面,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调整组织架构,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等落实于数据和细节之中。通过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推动5G 等新技术支撑下的医院的“战略—组织框架—人才队伍”全面革新,实现质量全面改进,提高效率,改善服务,降低成本。

“5G 将彻底改变医疗生态,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赵杰教授最后说。

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

近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迅速,多个地区展开了信息化与医疗融合的探索,积极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在2019 年6 月26日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林介绍说,作为全国第二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市,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针对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基层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互联网+医疗健康”取得四个方面成效:一是搭平台,加快信息互联互通。二是促下沉,大力发展远程诊疗。三是提质量,创新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四是强监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运用监测系统开展DRGs 绩效评估、处方集中点评、医疗行为监管、医改监测等工作,提高了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福建省立医院心电诊断科主任王新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福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按照建设“智慧城市”标杆市的标准,将信息化作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举措,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支持和投入。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一张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专网,实现了全市就诊“一卡通”,建成了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慢性病管理、妇幼健康管理、办公OA、三级视频会议等多个区域化信息系统。

王新康教授介绍,目前,福州人口健康信息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各项应用取得初步成效。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三级医院均完成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影像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医院检验系统)建设,并按规范化电子病历开展系统集成,县级及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院均实现HIS建设,并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不同医疗业务系统之间数据资源相互调阅和共享。在信息惠民便民应用方面,全市在各类医疗机构推广使用自助终端设备、预约挂号、各类自助打印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再造医院服务流程。在远程医疗协作方面,以市属三甲医院为龙头,先后组建了7 个医联体,形成了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321”区域纵向联合和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组织模式。通过畅通远程医疗服务渠道,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数据共享、“榕医通”、出生缺陷防治、探索专科病种防治等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医学信息检索教研室主任孙焱副教授介绍,山西省积极推进省级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研究建立了全省统一、有机融合、动态更新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业务资源四大数据库,普及应用了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 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根据规划,山西省将建设省级远程会诊中心,打造覆盖市、县两级的远程医疗平台,面向基层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病例讨论、手术示教指导、远程医学教育等形式多样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制定方案、下级实施治疗”医疗模式。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和激励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信息化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福建省安溪县医院院长陈鑫坛在“2019北京健康大会”上介绍说,安溪县医院从防控体系建设,慢病管理体系建设,急症救治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急慢融合”,全面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急症救治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医联体建设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院前急救、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了分工明确、协同有力、转运通畅、信息共享的急症救治体系,形成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具有特色的急症救治分级诊疗模式。

陈鑫坛还介绍说,安溪县属于山区,辖24 个乡镇460 个村居,户籍人口121.46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2.62 万人。乡镇之间距离较远,最远的乡镇距医院约100 公里,行车将近2 小时。在安溪县县域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框架下,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设立在县医院,统一调度,有效整合了全县急救医疗资源,建立了“胸痛救治”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实时会诊。安溪县医院作为基层版胸痛中心尚未开展PCI,通过胸痛救治群及时将心电图、关键时间节点、用药情况、患者基本信息上传给上级医院,实现了对患者的更快速救治。

信息化大幅提升了我国传染病防控应急响应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教授介绍,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的发展历程,1950 年到1985 年,是以县为基础的月报,通过邮局邮寄报表的方式进行;1986 年到2003 年,也是以县为基础的月报,改用电子文档方式;2003 年SARS 暴发后,我国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网络,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从信息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利用到信息发布的全过程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4 年1 月1 日在全国范围开始启用,我国传染病疫情由2003 年之前的逐级上报汇总数据,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直报个案信息,共覆盖39 种传染病,截至2016 年年底,系统覆盖全国100%的疾控机构,98%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94%乡级卫生院,直报医疗卫生机构69 000 多家,报告时间由5 天缩短至2 小时。2008 年建立起的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实现了对多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异常情况的自动探测和预警响应,三级指挥决策系统初步形成。

高福教授说,2003 年非典后到2013 年,我国传染病防控进入后非典时期,这一时期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的建立,有力地加强了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与响应,卫生应急核心能力明显改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有效处置能力,成功应对了包括2005 年人感染H5N1 禽流感,2009 年全球甲型H1N1 流感大流行,2013 年全球新发H7N9 禽流感病毒和2015 年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MERS)等多起突发新发传染病。

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赋能

据了解,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2019北京健康大会”主题演讲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15年,大数据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我们迎来了健康和信息科学与技术融合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正在推进精准医疗需求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普惠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需求,形成了健康服务新业态。

毛群安将5G 医疗场景应用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医疗设备数据无线采集的医疗监测与护理类应用,如无线监护、无线输液、移动护理等;第二类是基于视频与图像交互的医疗诊断与指导类应用,如移动查房、远程实时会诊、应急救援指导等;第三类是基于视频与力反馈的远程操控类应用,如远程机器人超声检查、远程机器人手术等。

毛群安说,推进5G 医疗健康融合发展是贯彻大卫生健康理念,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2019年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从干预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方面,提出实施15 项行动。为确保健康中国行动得到有效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同步印发了《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撑,以5G 为代表的未来无线网络技术,正加速与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将对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要充分发挥5G 技术在创新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关键作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流程,拓展服务空间,精准对接群众健康需求。

毛群安说,促进5G 与医疗健康融合发展是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类健康正面临着多种疾病威胁、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是时代发展趋势。5G 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快推进5G 与医疗融合发展,将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统计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毛群安表示,促进5G 与医疗健康融合发展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的医院达4000 余家,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的医疗机构有2000 余家,广大患者充分体会到了智慧医疗所带来的变化。随着5G 技术在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的不断深入,公众将享受到更便捷、更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验到更精准、更智能的健康与慢病管理服务。5G 所具备的高速率、高可靠、低延时等性能,将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基于5G 的远程医疗将使基层偏远地区的患者,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大城市、大医院、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毛群安指出,5G 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与医疗健康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政策机制有待完善。无线通信技术和医疗领域的结合涉及到跨行业应用,需要国家层面协调设计,形成统筹机制,加强监管保障,引导行业良性发展。二是无线医疗应用场景众多。不同应用场景对于网络需求差别较大,尚无具体标准定义5G 健康医疗的网络指标要求,也尚未建立相关标准体系。三是监管手段有待跟进完善。5G技术新的应用快速发展,加快了健康医疗领域各应用环节的数据流通,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风险,需创新监管方式确保安全。

毛群安建议,围绕5G 时代健康中国建设这一方向充分探索5G技术优势,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在疾病诊断、质量监护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信息化、移动化、远程化医疗服务。创新智慧医疗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效率和诊断水平,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等问题,让信息化在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国家卫健委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远程医疗专网建设支撑政策,推动远程医疗专网建设,加快远程医疗服务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通过搭建多层级无线医疗平台,完善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促进全国范围医疗资源充分利用。

二要加强行业应用研究。5G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应用,涉及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两大行业交叉渗透,目前尚属新生业态,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并明确发展形态和模式。在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可“落地”的应用场景。

三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要建立标准化工作联合推进机制,破除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共同研究构建无线医疗标准体系。重点推进无线医疗信息系统与产品、网络服务质量,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等标准制定,促进无线医疗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进应用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继续推广5G 医疗应用试点,重点开展基于5G 网络的移动急救、远程会诊、机器人超声、机器人查房、医疗无线专网、远程医疗教学等应用研究,推动5G 与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5G 的发展应用将深刻改变医疗手段、医疗模式甚至整个医疗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5G 商用发展的顶层设计,探索建设5G 智能医疗专网,为5G 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融合提供网络和技术保障。围绕诊断治疗、健康管理、居家养老、医学研究等,大力发展智能问诊系统、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手术和康复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促进5G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装备领域的应用,加强核心部件、软件、数据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医学装备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确保远程医疗网络、数据、设备等安全可靠。充分考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以上举措,积极推动5G 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赋能。

专家简介

赵杰,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医院临床药学、医院管理和远程医疗研究和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远程医疗医院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