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2019-10-22缪娇
缪 娇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100)
抢救室是医院的重要门户科室,也是许多疾病的第一治疗和护理科室。病人往往处于急性和危重状态,病人的病情变化迅速,流动性很大。因此,急诊科护士需要在高强度的环境中工作。频繁地与急诊医生沟通,各班组之间进行交接,以及各科室转运交接,若交接环节出现失误,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这也要求急救护士在交接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做、处理和记录到位。为此,本次研究在急诊交接交接单的基础上结SBAR(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1]沟通模型,该模型是实施改善患者安全性的中等证据[2]。
1 SBAR交接模型的内容和应用背景
SBAR是由四个部分构成。S,现状(Situation):患者目前的状况如何;B,背景(Background):导致患者当前状况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什么;A,评估(Assessment):评估与患者相关症状的因素;R,建议(Recommendation):建议对方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它由美国海军开发,最初用于核潜艇的转移,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引入医疗保健系统[3]。随后,它在国内外临床实践中得到推广,特别是近五年来在医学领域的急诊科室,像抢救室、ICU、急诊观察室。
2 SBAR的应用形式
2011年《国际患者安全目标》提出,最容易出错的信息交流是口头方式。这也是临床中尽量避免口头医嘱,目前我国临床工作口头交接班没有一定的模式,交班技巧多是由高年资护士口头传授、经验传承与自我学习而来,交班内容常有所遗漏或重复,SBAR在规范口头交接沟通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理想的SBAR口头沟通只需要1 min,就能将沟通内容简洁、有效的传达给对方,分别是现况(s):10 S,背景(B):20S,评估(A):20S,建议(R):10 s[4]。设计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目的是辅助口头交班。
3 SBAR沟通模式对交流沟通的影响
沟通不畅包括信息模糊和不准确、信息不足、沟通障碍以及信息沟通不及时有效[5]。特别是在重症危重病人和复杂护理操作的管理中,如果科室不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交接流程,护士容易缺乏护理评估能力,导致对病人病情的不完全了解[5]。而传统的口头交班具有在交接过程中偏离主题的情况,比如在交接中花大量精力和注意力议论和讨论与患者治疗和护理不相干的问题。研究[6]显示,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护士在交接危重患者时快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诊断,异常值和护理重点。SBAR沟通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沟通的一致性,,有利于改进护理交接程序,提高交接质量。张曦等[7]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进行面对面床边交接时,护士可以遵循SBAR沟通模式,理清交接思路,避免混乱和信息遗漏。
表1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
4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
是由急诊抢救室工作5~10年护士基于SBAR的四个模块结合急诊抢救室的日常交接班模式进行设计的,丰富了原有SBAR的内容,但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思路。详见表1。建立一个新的行为标准,对护士来说是一项挑战,需要较长时间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培训才能适应,才能真正使SBAR沟通模式发挥预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