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2019-10-21徐奉臻

奋斗 2019年8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徐奉臻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九大基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论述,其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现实指导和启发意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辩证统一”三个命題,挖掘其中蕴含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既是中国现代化变迁实践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推动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两个必然”,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固有性、不可克服性、不可抗拒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比它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还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效论”等错误观点,有针对性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在确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对中国而言,既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又要“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只有如此,才能“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鲜明的特征是作为实现途径的道路、作为行动指南的理论、作为根本保障的制度、作为精神动力的文化的彼此内在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表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都被历史和人民无情淘汰。相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表现出物竞天择的理论气度,让中国人由被动变主动,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由此站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模式”的“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内含多重否定:否定中国的政治变迁道路,否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否定中国梦的未来愿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的伟大实践,让“中国崩溃论”破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二、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既揭示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又阐释了两者的重大区别,强调,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累积和发展的关系。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那么,改革开放很难顺利推进。如果没有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那么,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的危机。如果将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同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彼此割裂,或相互对立,那么,就等于否定文明所具有的承继性特征,是非历史主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关系形态上强调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而且还在功能定位上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和丑化中国的现实、历史虚无主义的弊端、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等角度,对作为政治问题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具有澄清认识、统一视听和促进共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也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只有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才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才能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是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基本纲领和最高綱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没有最高纲领,“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反之,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也无从谈起。

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急于求成,“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立足于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就是要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

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等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错误认识涉及世界观问题。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绝不会”的理论异曲同工,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具体体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实现,最终要有赖于共产党人的共同奋斗。共产党人的奋斗,有赖于合格的共产党员。至于何为“合格的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辩证思维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当下,衡量共产党员的客观标准,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上述“三个统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并且,“三个统一”之间,又形成结构严密和逻辑完整的认知体系。其中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宏观视野,既纵观古今,又横通中西,既沟通历史和现实,又沟通世情和国情。命题“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基于中观视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揭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承继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将对两个历史时期的定位上升到现象和本质相互寓于和彼此统一的高度。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辩证统一”,基于微观视野,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为主体——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近期奋斗目标和远期奋斗目标的分析,指出了“急于求成”和“信仰动摇”两种错误倾向的偏颇,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