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政治县的大智慧

2019-10-21安虎贲

奋斗 2019年8期
关键词:县委书记县委同志

安虎贲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副书记、书记。3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县委书记座谈时深情地回忆,“我对县一级职能、运转和县委书记的角色有亲身感悟,脑海里不断浮现我当县委书记时的画面,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很重要,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这个官不好当。”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对正定“知之深、爱之切”,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调研,谋划发展,锐意改革,勇挑重担,招商引才,端正党风,心系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使正定焕发出勃勃生机,用生动的实践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治县”答卷,为全党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也给县委书记“理政”“治县”以深刻启示。

“千钧重担”书记挑。县委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可谓是“芝麻官”千钧担。1982年年初,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主动要求“沉”到基层,到正定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他把正定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一心只想“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为正定发展作贡献,为正定百姓谋幸福。他深入调查研究,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的乡镇,甚至在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意见、在集市上亲自发放《民意调查表》,察民情、听民意、寻求“源头活水”。他还组织正定顾问团,经常向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潘辰孝等知名专家学者求教问策,提出正定应该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确定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经济发展思路,完善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经济发展方针。全县上下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发展做文章、找出路,推动党建、农业、工业、商业、科技、人才、文化、教育、旅游等全方位改革,坚持“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大搞农工商,使正定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很快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使正定这个冀中平原农业大县赶上了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习近平同志制定的发展思路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是看准了今后长远发展道路的。30多年过去了,习近平同志当时为正定制定的发展路子,现在还在对正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当好县委书记就要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肩,面对工作中的难题,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习近平同志的这段经历就是最好的实践写照。

“招商引智”闯新路。改革创新是“治县”的必由之路。在正定,习近平同志凭借“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的劲头和冲劲,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当时要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习近平计划把电视剧外景地争取到正定来,电视剧拍摄结束后,还能给正定留下一个旅游景点,但县里对此争论很大。考虑到这个项目将给县里带来的长远效益,习近平耐心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并多方筹措资金,最终把荣国府的项目搞了起来。1986年建成开放以后,第一年门票收入达221万元,收回了大部分投资,还给旅游增加了1761万元的收入。直到今天,这一项目还在大量接待游客、创造利润。习近平同志认为,人才是发展经济,翻番致富的根本。于是,他大刀阔斧改革人才制度,制定了“招贤纳士”的9条规定。他让组织部和人事局把全县中专以上人才进行拉网式统计,建立“人才账”,该提拔的提拔,该调动的调动,专业不对口的适当调整,做到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他求才若渴,最典型的是“夜访武宝信”。石家庄车床附件厂的工程师武宝信发明了“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当时在全国很畅销。因为和厂领导在利润分配上发生了矛盾,就给习近平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收到他的信时,天已经晚了,就找当时县长程宝怀商量,要连夜去找武宝信。程县长劝他第二天再去,但习近平坚定地说:“今天必须找到武宝信。”当天晚上10点多,当他和程宝怀费尽周折找到武宝信时,武宝信非常感动,紧紧握着习近平的手表示:“就冲着你们书记县长来找我这一条,我就把新研制的爽脚粉配方给正定。”1983年项目落地,投產不到一年,就赚了纯利润30多万元。在习近平同志感召下,正定县短时间内就收到了1000多封求职书信,当年接收人才374人。“为官避事平生耻”,县委书记的舞台足够大,只要有奋发有为的状态,勇于担当的精神,满腔热情的劲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潜绩显绩”攒后劲。当县委书记要干一番事业,但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习近平同志深情地回忆:“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但是,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正定的群众生活怎么样,老百姓收入怎么样。正定是粮食高产县,也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是群众的生活却不富裕,主要原因是粮食征购任务太重,农民的口粮普遍不够吃,是个“高产穷县”,且当时人们难以摆脱追求“政绩”的思想束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习近平便开始反复做县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而且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同志给中央写信,还亲自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多次向上反映,最终使这个问题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得到了解决。仅一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时任县长程宝怀对习近平说:“你为正定人民办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远忘不了你。”群众说,县里为民请命,真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习近平在正定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谋之于宏、谋之于远的。他修缮隆兴寺、临济寺,保护“容膝”碑、唐代古碑等历史文物,搬迁留村乒乓球学校到县城,为正定30多年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为民请命”等德政善举告诉我们,干事业既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澎湃的激情,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境界。

“尊老爱幼”创和谐。习近平同志一贯关心老干部,尊重老同志。他曾经在多个场合说过,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过去的奋斗和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在正定,他把县委仅有的一辆北京牌越野车让给老干部坐,把县委、县政府合用的会议室腾出来做老干部娱乐室。县委专门下文,让医院开办老干部病房,开设老干部挂号窗口,规定老干部的医药费按月报销,不得拖欠。他调走以后,还一如既往地关心离退休干部,以及和他一起工作的老同志,平时书信来往,逢年过节慰问,寄挂历、寄贺年卡,一有工作变动,还主动把新地址告诉他们。正定原来有一个县委副书记叫宋联捷,是一位“三八式”干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地方武装。习近平同志经常到家里看望他,对他说,你有啥事儿,尽管跟我说,如果你要上石家庄看病,咱们有一辆小车优先给你用。宋联捷当时已经70多岁了,家住的比较远,习近平就帮他把家搬到县委门口的马路南边,方便县委的同志照顾他。宋联捷一直非常感激,他说:“像习近平这样,革命的好后生,人民的好干部,难找!”习近平同志还十分关心青少年和教育事业。他在正定第一次发火,就是因为教育问题。1983年10月13日,他听说南牛公社南永固村小学因教室漏雨,学生已经停课一周,立即要求南牛公社党委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不然就是失职,并马上派县委宣传部部长和主管副县长前去,现场解决问题。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房子露天,窗户没玻璃。虽然那里的经济搞得好,但习近平同志还是把公社书记狠狠批评一顿,“教育抓不上去,改善办学条件不力,那你也不是一个好书记。”他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解决公办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改变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窘困状况,为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搭起了架子,奠定了基础,正定人民至今受益。習近平同志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干部工作,是落实党和国家干部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年轻干部的谦逊态度和思想境界,传承了红色基因;抓教育、打基础、利长远,则体现了他胸怀长远,格局宏大。

“为民着想”接地气。“心中有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县委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县委书记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习近平同志下乡从不提前通知,有时到了一个地方,看到大队部关着门,就直接到村外的田边,从田头拿起锄头、锄地拐和农民一起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正定县的同志回忆说,习近平同志对农民的生活特别了解,他干活挺厉害,那手法那熟练程度,“比起我们农村长大的孩子毫不逊色”。而且习近平没有“架子”,他下村时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农家活儿、拉家常。去农户家,老百姓拿个饭碗给习近平端水,他接过来就喝,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嫌弃。习近平同志做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和自然,说明他对群众有真感情。刚到正定时,有一段时间,由他来主抓“连茅圈”改造工作,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县里的主张是“一刀切”,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但习近平没有那么做,他觉得如果直接铺开搞、突击搞,肯定会有反复,要办好这个事情,首先是让大家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才行。所以他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让群众看到效果,再宣传推广。可地区汇报会上,因为正定县没有大刀阔斧地改造“连茅圈”被点了名,县里的干部迫于压力想加快改造。但习近平坚持认为,运动式的做法肯定劳民伤财,推广越大、损失越大,群众也会不满意。他坚持向地委汇报了想法后,还是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县里各村的“连茅圈”改的都很好,反复也很小。而那些“一刀切”改造的县,后来都有很大的反复,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习近平同志所做的这些大事小事,都是为群众着想,解决的都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他把经验传授给县委书记说,“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重要决策方案,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嫌麻烦、图省事。”一点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立下规矩”严管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是县委书记的重要标准。当县委书记,要记住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县委书记,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县委书记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正定,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建设非常重视。他说,如果忽视党建工作,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党员违法乱纪和工作作风问题,必须大力解决。他非常重视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好“三会一课”,解决好领导班子自身组织生活不正常、涣散软弱等问题,要求党员对照党章要求、对照先进党员、对照英雄模范、对照入党誓词,反思自己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差距,强调对党员干部进行三种教育,即纲领教育、方针路线教育、先锋模范带头教育。同时,还要求解决好领导班子出现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问题,为人民服务问题,政治生活不健全问题,领导班子涣散的问题。他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县委书记不久后就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党风党纪方面的文件。1983年和1984年,一共出台了11个文件,最先出台的是《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随后出台《关于整顿机关大院作风的安排意见》,先从县委领导班子做起,从机关干部改起,为全县干部队伍树立了标杆。他还就刹住公款吃喝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规定和办法,规范了接待工作,在全国开创了先例。习近平同志守正于道德规范、守正于党性原则、守正于规矩要求,谋正道、干正事、树正气、扬正风,给正定人民树立了榜样,大大振奋了全县人民的精神,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老虎苍蝇一起打”,这和他在正定的作风和实践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几十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情怀和意志的生动反映。

“谨慎用权”有畏戒。一个县就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社会,县委书记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同时,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问题、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权力金钱美色和庸俗风气潜规则“五种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县委书记必须做到“心中有戒”,否则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在正定,习近平同志作为县委书记“一班之长”,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从不把“班长”当“家长”。他刚到正定时是县委副书记,他很尊重老书记冯国强,冯书记对他也很爱护,县长程宝怀思想解放、有干劲,副书记吕玉兰站得高、看得远,他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方面志同道合。后来习近平同志担任县委书记,在抓工作、抓经济上更是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县委班子几位“干将”,更是一门心思干事业,发展旅游、工业强县几件事关正定长远发展的大事,都是在班子成员鼎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实现的,正定的干部评价“习书记那几年县委班子空前团结”。“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一个班子里面各种性格的人都有,但每个人都和习近平同志关系很好,老百姓支持他,干部支持他。形成这种局面不是习近平善于拉拉扯扯搞“关系”,而是他“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正直坦诚的性格和公道正派的作风感染和带动了周围的人。他讲团结不是搞一团和气,该批评批评,该亮剑亮剑;他讲和谐不是“和稀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正确立场和鲜明态度,敢于站出来说话。习近平同志一向严格自律,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一身半旧的绿军装,一条半旧的军被,还有打了多处补丁的褥子是他简朴生活的“标配”,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是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吃饭就在食堂,有时候忙于工作错过饭时,就简单对付一口,或者就吃不上饭,从不给人添麻烦,甚至得了胃病。下乡从不搞特殊化,吃饭一定要在公社食堂或者吃“派饭”,而且粮票、饭费一定要如数交纳。一次国庆节放假期间,晚上和办公室值班的同志聚餐,他自掏腰包,而拒绝用机关“卖报纸”的钱,他坚持“个人吃喝怎么能用公款报账?即使卖报纸的钱,也是大伙的,也不能随便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张银耀曾求习近平把愛人调到机关来工作,方便照顾小孩,但习近平说这事还得按规定办。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没有为任何人办过不符合规定的事。

“见贤思齐”真性情。习近平总书记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对老同志有感情、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对和他共过事的同志也都以诚相待,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增进感情。在正定,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交朋友、与党外人士交朋友、与仗义执言的人交朋友。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上世纪60年代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当过省委书记(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安排,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她毫无怨言,与习近平同志一起工作了三年,不但工作上积极支持习近平,生活上也照顾他,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工作情谊、姐弟情谊。吕玉兰患病时,习近平曾到石家庄去看望她;吕玉兰去世一周年的时候,习近平还专门写纪念文章怀念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党外干部王幼辉与习近平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但思想上比较一致,平时很谈得来。他曾经在习仲勋家中做客,亲身感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简单的生活和清白的家风,更让他认识和见证了习近平品格的形成。1984年,《河北青年》杂志记者周伟思向习近平推荐了一本叫做《夜与昼》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当时中国自上而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不久之后,周伟思见到习近平,习近平说:“你知不知道《夜与昼》又出了第二部?叫《荣与衰》,我看过了。”凡是有资于治道的书籍,习近平都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习近平与贾大山的友谊,更是传为佳话。习近平不但把他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渠道,还把他作为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忘在正定的工作经历,把正定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也不忘与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们,即使过去多年还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无论在多么重要的领导岗位,到河北都要见见老同志老朋友。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多年,正定的老百姓一提起他,还和30多年前一样,称呼他“习书记”。干部记得他,百姓记得他,在正定人民的心中,习近平是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

“郡县治,天下安”。正定是习近平同志为政之道的发轫之地,展示了一个年轻县委书记的领导艺术与治县实践,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邃智慧、优秀品质和治国理政能力。

正定,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

正定,党员干部学习理政治县智慧的地方!

(作者系中共七台河市委常委,七台河市政府副市长)

猜你喜欢

县委书记县委同志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让“优秀县委书记”有位更有为
黔西县委离退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赫章县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召开县情通报暨老干部座谈会
近期我省千部任免情况
一句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