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民间音乐数字典藏个案研究:庆阳唢呐的多维观照与探析

2019-10-21杨婷婷

北方音乐 2019年8期
关键词:礼俗曲牌派系

杨婷婷

【摘要】2015年以来,在特聘专家乔建中教授的策划、组织下,西安音乐学院连续三年邀请丝路各族民间音乐传承人将散落在丝路沿线的民间俗曲、器乐、民歌等带到古城西安展演。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遂以此为契机展开了西北传统音乐数字典藏工作,在前期采集、存录大量丝路音乐品种的基础上形成各类民间音乐档案,并开展相关乐种的个案研究。本文正是以此为前提,选取丝路民间器乐数字典藏中的庆阳唢呐为研究对象,对庆阳唢呐地缘特征与派系流布、音乐特征与表现形式、礼俗功能与文化建构进行多维观照与探析,以期作为数字典藏的一部分内容,为庆阳唢呐的全面建档提供较为翔实的研究支撑与参考。

【关键词】庆阳唢呐;派系;曲牌;礼俗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唢呐作为异域舶来品,在中国流传已有近千年历史。明代以来,唢呐吹奏形式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多见于戏曲伴奏和礼俗仪式用乐,唢呐音乐从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民俗礼乐特征,成为我国民族民间器乐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品种。单就汉族唢呐来看,因南北方区域、文化的差异,唢呐的乐器形制、吹奏技法、组合形式、曲牌风格迥然有别。大体上,唢呐在南方主要流传于东南、西南地区,吹奏技法相对简单,音色收敛、柔和;在北方则以东北、中原、西北地区流传较盛,技法复杂多变,音色高亢粗犷。相较于南方唢呐,北方唢呐与民俗生活貼合得更加紧密,由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保留着相对完好的生态,因此无论是在音乐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地域风格特色的凸显方面,北方唢呐更加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一定影响。本文讨论的庆阳唢呐是北方唢呐,归属于西北黄土高原唢呐音乐分布区,有着广泛的民俗应用和庞大的演奏群体,丰富的曲牌体系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成就了它浓郁的黄土高原唢呐风格,使之在北方各地唢呐鼓吹乐中独树一帜。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以来,庆阳唢呐逐渐进入音乐学人的视野,在他们的助力推动下,以马自刚、李海成为代表的庆阳唢呐传承人经常受邀参加各类民间器乐演出,使庆阳唢呐这一民俗器乐被人们日渐熟知并广获赞誉。

一、地缘特征与派系流布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虽属甘肃管辖,但其境内大部分区域被陕西、宁夏两地环抱其中,处于陕甘宁多边交汇区域。从地型特征看,庆阳地处黄河中上游内陆地区,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理风貌。它西临宁夏同心、固原等地,南接陕西关中旬邑、彬县、长武,东、北部与陕北志丹、吴起、定边诸县毗邻。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文化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宁夏、关中、陕北诸地民风习俗的熏染,而与民俗水乳交融的庆阳唢呐自然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多地缘文化交流互动中,庆阳唢呐和陕北、晋北唢呐音乐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唢呐音乐生态特征。根据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调查,庆阳唢呐按照地域分布、筒杆材质等要素区分,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派系。①

第一个派系是华池大杆唢呐。华池县位于庆阳东北部,境内南梁、山庄、紫林镇、坊畔、乔川等乡镇与陕北志丹、吴起、定边诸县接壤,受陕北大杆唢呐影响,华池大杆唢呐筒杆为较长的木质杆,哨片粗厚,音域宽厚雄浑,音色苍劲激越、古朴粗犷。这些基本特征与陕北长杆唢呐十分接近,但在本土化运用时,大杆唢呐又会加以改进创新,不断丰富其音乐表现力。第二个派系是镇原铜杆唢呐。镇原县位于庆阳西南部,辖区平泉、新集、中原、新城、庙渠、武沟等乡镇,盛行铜杆唢呐, 因筒杆和主要部件为黄铜质地,相较木制唢呐,其音色具有金属效果,清脆宏亮、高亢悠扬,富有穿透力。铜杆唢呐吹奏方法也比较独特,但往往因为音准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应用的范围。第三个派系是以庆阳市西峰区为中心,广泛辐射至庆城、环县、合水、宁县、正宁等县域的木杆唢呐。由于流传地域广、富有代表性,木杆唢呐成为庆阳地区的主要唢呐派系,也称降B调唢呐。②形制上,木杆唢呐比大杆唢呐短,早期主要以竹片做为吹杆材质,后来逐渐被木质筒杆取代。唢呐音域宽广,音色华丽流畅、细腻委婉。吹奏指法、换气等技艺灵活多变,曲牌蕴藏也相对丰富。

此外,个别研究还根据庆阳俗语“铜头头,木杆杆,八个指头按眼眼,长的叫喇叭,短的叫笛呐,不长不短的叫唢呐”,将庆阳唢呐按长短分为大、中、小三类,并强调以中唢呐为主流;又按音调高低分高音、中音、次中音唢呐,兹不赘述。总体来看,庆阳唢呐流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域、类型的唢呐在长期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借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二、音乐特征与表现形式

庆阳唢呐与陕北、晋北唢呐同属西北黄土高原分布区,在地方化发展过程中,庆阳唢呐不断汲取民间戏曲、秧歌小调甚至宗教器乐的曲调、曲牌等音乐元素,形成了本地区典型的唢呐音乐特征。具体表现为在音乐曲调发展上大量吸收、糅合了秦腔、眉户调、腕腕腔、陇剧等剧种的花苦音变换形式,旋律音程经常以五度、七度的大跳进行。调式以传统五声徵调式(“三眼调”“杂凡调”)为主,其次是宫调式(“满眼调”“本调”)、商调式(“六眼调”“六指调”)和羽调式(“两眼调”“梅花调”)。曲牌方面,庆阳唢呐音乐在长期流变过程中,除承袭宋、元、明以来南北曲同名鼓乐曲牌及其他传统器乐曲牌外,还将民歌小调、戏曲音乐曲牌加以移植改编,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据相关部门统计,在现有的1200余首庆阳唢呐曲牌中,传统曲牌虽占多数,但来自民歌、戏曲的曲牌也有不小的比例,足见唢呐音乐与其他民间乐种的亲和关系赋予其融化古今、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力和摄取力。按使用情况来看,庆阳唢呐曲牌分固定曲牌和通用曲牌。固定曲牌有着严格的场合要求和仪俗规定,如婚嫁迎娶、庆生贺寿、岁时节庆等红事场合常用【地里兔】、【大摆队】、【道春】等曲牌;丧仪葬礼、祭奠追远等白事场合常用【抱灵牌】、【祭灵】、【雁落沙滩】等。通用曲牌往往因其“纯器乐”特征而不被加以区分,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如【小开门】、【担水】、【宫调】等。庆阳唢呐曲牌结构以一部曲式为主,用繁衍、加花变奏等手法不断循环展开。但在实际应用中,乐手采用曲牌连缀的方式,用具有过渡、连接性作用的乐句,将若干调式相同、风格相近的曲牌衔接起来吹奏,形成多段体的曲体结构,民间将这种曲牌连缀结构分解并描述为“帽子”(引子)、“身子”(正曲)、“踅子”(楔子,起转折作用,较少见)、“罢子”(尾声)四部分。

庆阳唢呐在民间是以“乐班”的形式参与到礼俗活动中的,当地俗称“吹手班子”,有“大件”和“小件”两种组合形式。“大件”以两支唢呐为主奏,配以鼓、锣、铙钹、小镲等打击乐器为辅奏。两支唢呐中,担任高音旋律的吹手被称为“上手”,也叫“挂音”,一般由吹奏水平较高的吹手担任,决定着音乐情绪、速度的变化和即兴发挥的程度;担任低八度平行旋律的吹手被称为“下手”,也叫“平吹”,通常会根据“上手”的提示,以同度平行齐奏、即兴加花伴奏或交错声部等织体行进方式与“上手”声部有机结合、相互映衬。乐曲进行到某个段落时,两支唢呐还会根据音乐气氛表达的需要采用对口(“顶嘴”)形式吹奏,“上手”一般吹上句,“下手”吹下句,犹如对话般一呼一应,体现了庆阳唢呐独特的器乐表现特征。“小件”又称“细乐”或“全班子”,常以一支次高音小唢呐为主奏,配以板胡、二胡、三弦、扬琴、低胡、土管子、小镲、板鼓、牙子、梆子等乐器为辅奏,后来随着电子琴和个别西方乐器的加入,部分传统辅奏乐器被逐渐取代。据统计,庆阳现有唢呐乐班178个,从业人员2480余人,乐班成员流动较大,乐队组合形式往往会根据个人档期或事主仪式需求进行随机重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三、礼俗功能与文化建构

(一)无“响”不成事

和其他民间音乐事象一样,庆阳唢呐同样离不开乡村社会的生活习惯和礼俗传统。从参与的各种民间仪俗活动来看,庆阳唢呐主要在日常生活礼俗和岁时节庆礼俗文化时空背景中呈现。前者包括婚嫁、丧葬、庆生、祝寿、乔迁、庆典等;后者集中在与四时节令相关联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如庙会、闹秧歌、闹元宵等。在各种礼俗中,庆阳唢呐从来都不是主角,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响器”,唢呐因“动静大”在礼俗活动中能够发挥造势纳情、导引礼仪的作用,成为民俗仪礼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各种民间仪俗都看作一个个事象整体的话,那么构建其完整过程的各种条件中就少不了唢呐鼓吹的喧天声响,无论其需要的是热闹、喜庆,抑或庄严、神圣甚至悲戚,唢呐均可胜任有余。”③于是,不管是在庆阳生活礼俗的仪程缔结中,还是在节庆礼俗的音声创设中,我们都能觅得唢呐的声影,它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与人们的世俗生活息息相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庆阳唢呐作为礼俗音乐与民间仪礼活动相须而行,形成了集音乐审美和仪礼职能为一体的二元结构功能体系,满足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④的功能要求,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在人们看来,没有唢呐的礼俗活动是有失“礼数”的,所举之事也会因此失去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天地鬼神的见证,恐将无法成“事”。于是,在唢呐参与的众多礼俗活动中,人们一方面期望利用唢呐造势纳情的音乐审美功能,以“响器-唢呐”宣告人神见证,达到娱神悦人、渲染气氛的目的;同时又希图借助唢呐导引仪程的仪礼组织职能,以“巫器-唢呐”沟通天地精神,达成赐福生者、超度亡灵的心愿。可以说,庆阳唢呐在这种二元结构礼俗功能体系中,以一种俗礼规约下的惯常行为模式在“过事”“过节”等人文语境中建构着世间情态和人生百味。

(二)礼从乐起,响动在先

庆阳唢呐虽因使用场合不同而礼俗程序有别,但大体上均受礼制的规范,总有其规律可循,尤其在人生仪礼习俗活动中,唢呐鼓吹往往呈现出制度化、程式化的礼俗特征。人生礼仪涉及生命延续过程中几个重大节点:即新生、成年、嫁娶和丧葬,其中,用乐最普遍的是婚礼和葬礼。从参与的婚丧礼俗活动来看,唢呐大致都要经历接客迎宾、典礼议程、宴席待客、礼送亲朋四个环节。

乐手往往会根据婚丧场合的不同,对各环节使用的曲牌和乐队规模进行灵活调度,但基本上每个环节都会遵从“礼从乐起,响动在先”的仪式要求。(1)接客迎宾。起事时候,唢呐乐队常以“大件”组合形式奏乐迎宾,在陆续赶到的客人中,如遇身份尊贵的客人到来,唢呐鼓吹则需出门迎接,吹奏【担水】、【楚调】、【小开门】等通用曲牌,表达主家对贵客的重视和隆重欢迎之意。(2)典礼仪程。唢呐在这一环节主要承担仪式组织功能。就婚礼来看,唢呐参与组织迎亲、披红、拜堂、闯帐等仪式,其中迎亲用乐最为突出。迎亲途中,唢呐吹吹打打,讲究造势宣示、除邪攘灾。抵达女方家后,嫁娶双方在唢呐声中相互见礼,随后乐手吹奏【绣荷包】、【大桃红】、【小桃红】、【剪剪花】等曲牌娶走新娘。庆阳丧礼仪程往往要持续三至七天,在唢呐参与的出纸、请灵、接纸火、呈设、家祭、游食和送葬等仪式中,尤以家祭、送葬用乐最多。家祭一般在晚上进行,乐手会根据祭奠仪式内容不断更换曲牌,往往要通宵达旦地吹奏。送葬时,唢呐鼓吹居于最前吹奏,到达墓地后的整个安葬过程则需要唢呐不间断地吹奏白事曲牌,直至葬礼结束。3.宴席待客。各项典礼议程结束后便进入待客阶段,这时候唢呐的功能也转向音乐审美功能,以背景音乐的形式为宾客营造欢快热烈、红火热闹的宴飨氛围。此时,唢呐乐队换成了“小件”形式,曲牌吹奏也不再受红、白场景限制,有时还会穿插戏曲、歌曲、说唱表演,以取悦宾客,甚至还会赢得阵阵喝彩。(4)礼送亲朋。酒足饭饱后,宾客相继离开,当初由唢呐迎来的贵客在此时也要以唢呐相送,以示答谢和尊敬。

不难看出,在以礼俗为规约的唢呐声景中,庆阳唢呐的严格规定与执行强调的是世俗秩序的重要性与宗教精神的不可亵渎性。人们在唢呐参与的各类礼俗活动中祈福攘灾、祭祀追远,企图通过唢呐音声使生者得到心灵慰籍,使鬼神安息、愉悦,以保佑后代福泽绵长。换言之,庆阳唢呐是民间信仰的一种文化心理透视,已然成为人们世俗、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功能标示,无怪乎在民间会形成“但闻响器之声,必有礼仪之事”的普遍认知。

注释:

①庆阳市文化出版局,西峰区文化馆.慶阳唢呐艺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5)6.

②木杆唢呐过去使用C调、升C调、B调、降B调等调式,后经庆阳唢呐学者梁平正先生及其弟子数十年的探索实践,将这种多调式唢呐逐渐统一使用降B调。降B调唢呐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范乐器、统一曲调、便于交流合作的目标,但同时也限制了唢呐音声的多元化发展,削弱了木杆唢呐的音乐表现力。

③李宝杰.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7):59.

④[宋]郑樵《通志·乐略·乐府总序》,转引自杨华:先秦礼乐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6.

猜你喜欢

礼俗曲牌派系
明朝人的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握手”曾是丧葬礼俗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