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村落的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2019-10-21李欣月
李欣月
摘 要:本文基于村落空心化现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视角下运用相关设计理论,从开放空间、道路与停车、绿地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村落的外部空间特征。以期在村落的改造中更加深层次的把握村庄外部空间形态。
关键词:空心化;村落;外部空间分析
1 研究背景
空心化内涵与影响:村落空心化是指村落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同时由于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状况。至今,村落空心化的问题已经造成了我国土地资源浪费,弱化了村落中的邻里交往,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外部空间理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架所划定的空间,与无线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空心化在金桥村外部空间的表现:第一,原有的开放空间闲置,如村内原来祠堂前的广场已经荒废。第二,村庄道路规划没有及时调整,如村内没有汽车停车场地。第三,绿化用地闲置,如岸边的小树林已经荒废。
外部空间分析。
2 外部开放空间
每个村落都有因为村民活动或自发或有意形成的开放空间,这类空间在金桥村主要以两种类型存在:第一种为村落的中心开放空间,主要是指村民在公共聚会过程中,为村民公共活动有意识的创造的仪式性场所;第二类为村落的节点开放空间,主要是指村民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各种自发行为所创造的灵活性场所。
(1)中心开放空间:这类空间在金桥村主要为两处,一处为村委会议事场所,另一处为村入口识别性场所。在村委会议事场所中,其场所面积约为30[×]50,形状约为长方形。该场所周围场地较为开敞,与道路紧邻,场地中零散的布置一些石头座椅,其形态围绕圈形布置。可以看到,该场地在以往的村民议事活动中使用较频繁,所以用地选择在村落中民居布置较为集中的地方;且形态较为方正,可以看到明显的经过人为处理,但是在乡村空心化过程中,集会活动变少,场地中已经慢慢的长满各类杂草;此外,由于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场地布置很久没有更新,大体维持空心化之前的设施布置状态。第二种空间为村落的入口空间,村落入口空间的存在主要是加强村落的识别性,是外来人员对村落第一印象的重要场景(主要为村民外娶人员)以及村民等候外来打工人员的场地,具有很强的仪式需要,笔者观察到村落入口有一处水井,其场所面积大概约为10[×]20 ,形状约为长方形。该场所两侧有建筑围合,与道路紧邻。可以看到,村庄入口有水井标志物,也是明显经过人工处理,只不过村内活动人员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外出活动少,基本在村内活动,节假日回来探亲的也是本村人。所以渐渐忽视了对于村庄入口识别性的塑造,如今村落入口场地也已经杂草丛生,被村民用来堆放柴火,水井已经废弃。
(2)节点开放空间:这类空间主要以村民的宅前空地,宅间空地,路旁大树下三处为主。宅前空地就是村民们家门前的空地,大概十几平方米左右,紧邻宅间道路。有些由于该户村民迁出,空地无人打理,已经被其他村民用来堆放杂物;有的宅前空地上简单布置了一些石板凳,是为了方便平时老人们聊天,打牌等活动,因为相对来说他们的行动能力较差,所以大多选择在宅前空地上活动。宅间空地主要为住宅与住宅之间的空余场地,由于村落布局相对松散,所以宅间空地相对面积很大,但是此类空间由于没有界定,开放性强的原因,导致村民们对于这块空地没有归属感,他们大多将它用来堆放杂物和垃圾。在暑期调研中,经常看到老人们坐在路边大树下乘凉,儿童们在路边玩耍。这种现象频繁的缘故是因为老人们大多感觉孤独,喜欢热闹,并且由于老人们的节约意识较强,再加上农村室内空间品质比较低,所以老人们更喜欢自然环境。
3 交通与停车
交通与停车也是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类空间在金桥村主要以两种类型存在,第一种为动态交通空间,主要是指用于人、车、物的流动空间,另一类主要为静态交通空间,只要是指车辆的停放。
3.1 动态交通空间
这里就以街巷为例展开描述。金橋村的主街宽度为3m~5m,两侧建筑高度3m~6m,巷道宽度为1.5m~2.5m,街巷两侧建筑高度大概在3m~7m左右。在街巷尺度方面,街道的宽高比也是决定街道尺度的重要因素,芦原义信认为:当D/H<1时,两座建筑相互干涉,有压抑感。当1
3.2 静态交通空间
村内没有专门规划出集中的停车场地,村庄内日常的停车地点主要就是自己家中或者院子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村民家中都购置了汽车,根据需求应当对这些车辆的停放作出场地规划。但是这些人大都在外,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对该场地的使用频率很低。而在村内常住的老人们又大多以步行为主,偶尔会有几个身体素质好的老人使用电动车。但这并不需要专门的场地。所以停车区域并未建设。
4 绿地系统
每个村落中都会存在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这里就对两种绿化用地展开说明,第一类是集中绿地。主要指的是在村落中最主要的小树林。第二类为村落的宅间绿地,主要指的是住宅与住宅之间的绿化用地。
4.1 集中绿地
金桥村的小树林紧邻河道,其绿地规模为20*30,场地里种植了很多樟树,还零散的布置了些长条石。可以看到,以前因为村民们经常在河边洗衣做饭,这片绿地还能起到临时休息聊天的作用。但是在乡村空心化过程中,这样的生活场景逐渐淡化,场地已经很久无人涉足,堆满了枯枝败叶。
4.2 宅间绿地
金桥村内的宅间绿地主要以菜地为主,菜地大概是每户人家10m2左右,用竹竿和网圈起来,里面种了各种常见的蔬菜如包菜、青菜、葱等,由于行动不便,而且自己的子女大都不在身边,老人们很少去集市买菜,大都自给自足,所以菜地的使用状况很好。但是由于菜地的建设是村民们的自发行为,菜地的位置和长宽比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导致宅间绿地缺乏整体性,呈现混乱的状态。
5 结束语
村落在空心化的过程中,在外部空间中会呈现出与其他村落有别的形态特征。本文从开放空间、道路与停车、绿地系统三方面进行了解析,认为在空心化村落整治过程中应考分认知外部空间形态,分析其形成原因,把握尺度和设计要素,更好的为村民营造适合的外部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尹培桐.(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译.江苏凤凰出版社.
[2] 候文静.浅谈农村空心化问题[J].学术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