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商业银行信贷流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2019-10-21钱嘉君
钱嘉君
摘 要:商业银行存在着内生的信贷风险,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现如今,各国都存在着一定的金融危机,因此,避免信贷风险问题发生的途径成为目前各国积极探寻的首要问题,能够有效的规避信贷风险所造成的危害是各国金融业共同探索的目标。本文中针对商业银行在信贷流程风险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意见,以期能够为规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带来的危害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流程;风险管理;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流程风险管理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1]。在全球银行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危机也在陆续的爆发,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美国金融次贷危机,这给华尔街造成了金融风暴[2]。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金融风险问题的化解牵动着世界银行的敏感神经。
1.信贷流程风险管理问题
1.1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
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不够稳健,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我国银行业的营销业务战略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业务的规模为目标 [3]。银行的客户经理以及相关营销单位的业务目标,不是不注重授信风险及风险成本管理而赚取与预期损失有关的扣款最大化利润,而是注重贷款与存款的增量规模,银行过于受到行政化的影响,营销战略的制定中将上市企业、大型企业、大客户以及大型建设项目等作为重点的营销对象,而这些营销对象对于银行来说是优质客户,本质上就是将行政化管理方式向市场化管理方式转变,以扩大化的业务数量覆盖了实际业务的质量,导致忽略了风险的扩大化,这极易导致银行的利润达不到预期甚至下降,不利于银行的长足发展。
1.2信用评级方式过于粗劣
要想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有优质的内部信用评级方式,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足够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到信贷风险的有关问题,及时采取与之对应的策略进行风险的防范及化解[4]。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信用评级方式的关注还不足够。各因素之间对于信用问题的影响是互相联系的,因此,银行应当以单个指标的信用评价为前提,结合对应的统计方法对信用评级进行分析判断。目前银行的信用评级方式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以以往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分析信用的基础,而忽略了对客户以后偿还债务水平及能力的分析,也没有对较长期的状况进行一定的趋势分析,现有的财务数据和将来会发生的情况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性,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第二,对于影响因素缺乏权重分析,不同因素因管理对象的不同环境而有所不同,相同因素因不同管理对象的不同影响也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银行则是以固定权重的方式对最终的信用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难免会不准确,也就是对受管对象反映出的信用风险结果会不准确。
1.3信用风险的管理及分析机制不合理
首先,我国银行的相关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普遍为客户经理制,而且未明确要求客户经理的任职授信资格,缺乏一定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持与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经理的承担职能却是信贷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这导致了贷款风险管理最终向表象化发展[5]。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为:一是选拔制度的问题,银行未明确的要求客户经理的信贷管理及分析技能;二是核定客户经理工作量的问题,未对预留的信贷管理及分析进行一定时间的要求;三是关于客户经理佣金的问题,未对客户经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及分析工作给予一定的佣金回报。基于此,对于客户经理所承担的职能没有确定的机制作为支撑,导致职能的定位存在矛盾,客户经理也难以得到成长与历练。然后,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过于传统。在信贷分析的相关政策中,不具备分析现金流量的核心信贷风险的工具,导致不能做到对有关企业的实际资源需求进行有效分析,无法反映出实际的还款渠道,
最终导致对有关企业的还款风险无法确切掌控。银行多采用定性分析法(文字叙述较多、风险度量过于模糊、主观色彩过于浓重)作为信贷风险测量的依据,方法过于主观,客观性不强,因此对实际的信贷风险情况的反映不够准确。对于定量分析法的采用也是以静态定量法为主,分析的主要是相关企业在贷款前的状况,未建立有理论依据的数理模型,不能做到全程贷款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控。
2.信贷流程风险管理意见
2.1信贷流程倾向于市场化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东西南北各地域的文化与经济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地域的市场环境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地域中各个银行分支应结合自身市场条件,并以总目标作为业务指导方针,以客户群体的多样性为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信贷业务战略,也就是大力推广执行多元化的信贷业务对策。加强与重点机构及银行之间的合作,可制定银团贷款及双赢的策略,发展重点客户,并对整体的
授信风险做到合理的控制。根据银行分支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套发展及挖掘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业务策略,并注重规避过度授信风险的问题。基于此,银行应当摆脱国家政府行政化的政策,信贷流程倾向于市场化是必经之路。
2.2信用评级方式倾向于现代化
信贷流程应以行业的分析为基础,做到风险量化、科学化及资产组合有效
化。基于此,信用管理问题的重要工作是关于行业竞争力的分析、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等行业问题的分析,这些都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信贷流程中,具备分析现金流量的核心信贷风险的工具的分析方式有着很大的优势。基于此,我国银行应以现有的优化信贷分析体系为基础,多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理念与方法,以保证我国银行能够将具有统一性特点的信贷分析体系及相关政策推出,科学系统的建构我国银行信貸流程体系。
2.3完善信用风险的管理及分析机制
我国银行的相关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普遍为客户经理制,这是由我国银行目前的环境特点及服务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银行应当完善客户经理的选拔与培训制度,并予以适当的改进,银行的客户经理应当具备符合要求的行业素质及品行,因此银行应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客户经理选拔机制,并完善培训制度,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性制度完善对于客户经理的薪酬制度,尽量使客户经理的贡献与所得报酬具有一致性,从而有效确保信用风险在管理及分析上的科学性。另外,可对有关量化风险管理的工具进行研究,并积极使用,对信贷风险实施动态化的管理制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属于特殊行业,经营着货币,因此存在信贷风险是必然的[6]。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世界金融市场日趋复杂化,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在享有信贷业务高利润利益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信贷流程、现代化的信用评级方式以及相应的信用风险的管理及分析机制的应用,不断探寻相关的管理机制,以使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能够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程业斌,孙思.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中德流程对比及我国展望[J].经济师,2017,(12):136-138.
[2] 王华.中国工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 严冬.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以A商业银行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70-73.
[4] 朱瑞.关于大数据时代银行的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7,0(10).
[5] 钱晓利.WHS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
[6] 李妍.农行H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