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德育实践探究

2019-10-21高跃辉肖松涛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军事理论德育实践课程思政

高跃辉 肖松涛

摘 要:高校军事理论课既具有“国防功能”,又具有“德育功能”。但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引人入胜、学时未达到规定要求等德育实践缺失的现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从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推进和创新,成为军事理论课德育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军事理论;德育实践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蕴含的德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军事理论》课成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既具有“国防功能”,又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特别是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

1. 课程定位方面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19年1月11日修订,下同)》明确了军事课的课程定位:“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可见,军事理论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为指导,具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实现强军梦贡献青春,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2.课程目标方面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指出,通过军事课教学,达到“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目标。上述教学目标决定了军事理论课除了教授大学生军事理论知识,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其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出一辙;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爱国卫国的精神,自觉将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内化为个体思想,并外化为实际的爱国行动。

3.教学内容方面

新时代的高校军事理论课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包含中国国防历史、国际安全形势、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信息化装备、现代战争等知识,教学内容博大精深,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这一主干线连接着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是一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意识的教育课程。

二、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德育实践的缺失现状

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高校本应有的德育功能未得以有效发挥,存在德育实践缺失的现象。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90 后大学生生活环境良好,抗挫折能力较低,普遍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中,学习较为懒散,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低头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

2.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引人入胜。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只能通过灌输式、教案式、机械式等方式进行授课,授课过程缺乏系统性培育,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启发与创新,给开展军事课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更谈不上把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

3.学时未达到规定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纲施教、施训和考核,严禁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调减、占用教学、训练内容和时数。”很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均不够 36 学时,未达到规定要求,有的甚至还存在以军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替代理论课教学的现象,客观上减少了德育实践的机会。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德育实践途径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除了思政课程必须履行其典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功能,高校还应整合资源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当中,使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基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德育实践应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一)教学内容方面

1.结合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渗透。根据《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理论课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信息化装备、现代战争五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讲解每一章节内容时,要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去。如,在国防历史教育中,通过古代国防的兴盛、近代国防的屈辱和现当代国防的日益强盛进行对比,让学生谨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讲授《孙子兵法》中孙武的战略思想的精髓“不战而屈人之兵”时,强调国家只有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敌对方形成强有力的心理震慑,才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才能稳屹世界民族之林,从而使学生产生立志發奋学习、报效祖国、卫我中华的雄心壮志。在国家安全这一章,让学生对国际局势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进一步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意识,提高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化装备和现代战争的学习中,选取新军事革命和我国的一些尖端武器装备等内容精讲,激发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结合当前复杂形势,增强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这是对我国当前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作出的准确论断。一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使得我国周边领土主权纷争问题迭出,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蓄意破坏,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复杂。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国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及潜在的安全威胁传递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居安思危,时刻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加强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1.开拓网络教育新平台。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发展线上和线下“二合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借助新的手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武装学生,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一是要引导学生从我国国防部网、中国军网等充分获取军事理论知识。这两个网站是我国向世界传递军方声音、展示军队良好形象的窗口,既有普通的軍事新闻和军事知识,又有战例研究和热点分析,信息量大、更新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大学生学习军事、了解国防的主阵地之一。二是要建立蓝墨云班课,既方便学生在线答题,又可以将一些优秀军事理论课件、名师授课视频及以军事为题材的影片等进行共享。三是要开通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军事著作导读、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迹介绍、国内外军事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国际性时事事件的评论等内容。

2.学校与军队共建。积极开展一些军-校共建活动,如让大学生在重大纪念日慰问革命老同志;举行军-校联谊晚会;邀请英雄模范来校举行报告会,让学生受熏陶,受感染,受触动,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邀请当地驻军或军事院校的专家来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一方面将新的军事思想和最新动态传授给大学生,坚定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坚贞信念,另一方面将新的军事理论教学方法以及生动的教学案例传授给军事理论课教师,以弥补教材信息滞后的短板。

3.充分利用基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掘、利用学校周边的军事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参观、调研等实践教学环节,用鲜活的教材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亲身实践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爱国心、报国志,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德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

4.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开展活动。积极利用校园广播、校刊军训专栏、国防教育橱窗展板等校园媒体,对军训过程及成果进行推送及展示。引导和扶持一些与国防和军事有关的学生社团,以重大纪念日(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等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和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如举行升国旗仪式,播放爱国宣传教育片,举办图书阅读和主题演讲、国防知识竞赛、革命歌曲比赛、国防教育摄影展等活动,营造弘扬社会主旋律及浓厚军事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制度保障方面

1.组织教师定期不定期培训。《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第五条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军事课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历、学位层次,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军事课教学科研需要。”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交流培训,到军事院校进修,参观军事基地,与部队开展理论交流和合作,及时了解国防教育的发展动态,把握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学习最新的军事理论知识,优化队伍结构,加速知识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弥补任课教师在专业背景上的缺失。

2.完善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规则。在科研方面,高校应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加课题项目数量,积极鼓励军事理论课教师开展课程项目建设,承担有关军事理论的课题研究,促进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职称评定方面,要出台一系列利好军事理论课教师长远发展的政策,如完善职称评定规则,畅通军事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渠道,鼓励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在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定级定薪问题上放在和其他教师同等重要的地位,解决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后顾之忧。

3.完善课程和机构设置。完善军事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保证教学时数,明确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设置军事理论教研室,配备专职人员,独立承担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在编制上,把军事教研室纳入学校在编的教学机构,和其他教研室建设一并筹划,一样重视,一起落实。

结语:青年大学生是当前和未来维护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究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德育实践途径,充分发挥《军事理论》课的隐性思政功能,实现军事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德育的融合统一,是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 进.《军事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学理论,2018,(11).

[2]刘 兴. “互联网 +”驱动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47).

[3]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5).

[4]石志强等.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形势与政策》和《军事理论》课程为例[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猜你喜欢

军事理论德育实践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慕课”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刍议
《吕氏春秋》的军事情报思想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论激励理论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
德育实践的三大形态及其教育意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