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案例分析
2019-10-21何雁
何雁
一、案例背景及设计理念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华舞蹈史和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基本上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史。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各地特色文化,并透过舞蹈体验到艺术的魅力所在。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舞蹈》。介绍了蒙、藏、维、朝鲜四个少数民族歌舞的主要风格。本课教学设计选用了学生相对熟悉的维吾尔族民族歌舞。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体验动作为主线,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舞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了他们爱好舞蹈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舞蹈表演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目标
1.通过维族舞蹈的欣赏及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激发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
2.了解维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3.通过维族舞蹈欣赏、问题讨论、创意表演等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感受维族舞蹈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在感受舞蹈音乐风格和体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维族舞蹈的特点。
2.掌握维族舞蹈动作特点与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组织教学,以问答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聆听的那首《掀起你的盖头来》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师:这是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间的歌舞艺术渊源流长,绚丽夺目。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一番独具魅力的维吾尔族舞蹈。
(三)欣赏与分析
1.教师展示(使学生对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受。)
教师示范维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要求教师事先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练习)
设计说明:课堂就像一个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要有“演员”的魅力,又要有“导游”的能力,还得要有“导演”的实力。在维族舞蹈欣赏环节中,如果再让学生看舞蹈视频来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在教学形式上产生疲劳。新课标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的关键。教师自己表演舞蹈,配合舞蹈的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特征的旋律,这种面对面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学生后续的舞蹈动作学习与特点归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设计问题(使学生试分析维族舞的风格特点)
师:刚才的舞蹈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
生1:扭脖子
生2:翻手腕
生3:身姿挺拔
3.分析总结(使学生对维族舞的风格特点形成初步概念)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维族舞蹈舞姿造型是“立腰、拔背、挺胸、昂首”,这个体态要贯穿舞蹈始终并形成维族舞蹈风格特点。还有很有特色的一个动作就是移颈。另外像托帽、翻腕也都是新疆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
4.技巧性学习的导入(教师在介绍时穿插动作示范,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技巧性学习
1.单一的体态控制训练(“闻花香”的感觉 )
教师示范:体态强调 “挺而不僵”。
2.舞姿造型上的体态控制训练(选几个代表性手位辅助训练)
教师示范:强调体态的同时要求手臂经“摊手、绕腕”到舞姿的过程。
3.舞姿造型上的摇身动律(鼻尖划横線)
教师示范:做摇身动律时舞姿造型不能受到影响。
4.舞姿造型上的摇身点颤动律(在脚位上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动作脚点地时有“粘粘感”,支撑腿膝盖微颤而不窜。
5.动作连接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风格性短句” 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用“情景式”启发 注意强调体态的保持。
6.步伐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走步进行流动训练)
教师示范:注意走步的同时强调上身舞姿的保持。
(设计说明: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动作示范要到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舞姿的形态,体会动作的风格,让学生对维族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7.学习与创造(分小组进行创作)
运用已学知识编排 4个八拍的流动动作。
8.整合组合 加强练习(在学生的基础上整合训练组合)
教师协助引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环节。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舞蹈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真正突出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创作潜能”。)
课堂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今天我们大家领略了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把维族舞蹈的体态动律反复练习,提高舞蹈表现力,为今后舞蹈表现、教学、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西域乐舞风味,既开朗风趣,又豪迈奔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何让时尚的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表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该课上过后,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是:
(一)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音乐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上课的风格。教师幽默、生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舞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