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2019-10-21麦启雄
麦启雄
摘要: 小学是学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同样是积累基础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在学生们未来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十分关键作用,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在可以培养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差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改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在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出发点。按照数学学习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模式的特点,科学规划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本文重点研究了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并列举了相应的优化方案,以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习;教学影响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学科,但因为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较为困难。这样下去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弱直至消失,老师在教学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为了增强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老师需要将数学的学科特色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考虑到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实际教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模糊性和教学实践的盲目性,进而确保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以朝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1)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表现
小学数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具有启蒙性意义的内容,这些内容源于漫长的数学教学历史。在教科书作者改良之后,大多数内容已经变成了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生动形象的数学知识。然而,因为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样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性知识。由此可见,抽象性与生动性的有机结合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特征之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结合暴露了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而产生的矛盾对教学任务的制约,反映了数学知识与求学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共存关系。
(2)小學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特征对数学教师的正常教学有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教师不但要注重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的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想处理好抽象与形象的关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小学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来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另外也应该及时反映数学学习的本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尝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学生带入熟悉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以更通俗易懂方式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
其次,小学教师应该对数学体系中的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讲解。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把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认知提炼出来,然后使抽象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过这种从抽象到形象的过程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数量和图形之间,而是与很多现实生活相关的事物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联系。
比如,当老师讲解“方程式的本质”这模块的内容时,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天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天平称量不同物品来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对方程式有一个的直观概念 在实验示范中,老师通过增减两端重量来维持平衡,使天平总是平衡的。这实际上是方程式的基本定义。如果单纯的通过教师的理论描述去解释,学生的理解就会十分困难,但如果使用了这个形象的道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第三,老师总是强调对教学中数学体系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地解释抽象知识点是非常困难和不容易的。只有把这些抽象的知识与具体实例结合起来,才能使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另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量防止使数学知识变得抽象化和公式化。这种教学极其容易让学生陷入一个数学学习的误区,往往老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讲解,但是学生收获的知识却并不多。
第四,老师在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充满灵活。对于部分数学课程的内容,老师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把教科书中的内容完全记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抽象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1)系统性和循序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小学数学是一个系统性、循序性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受到学生理解次序的约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体系时,学生理解程度难以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应该按照从浅到深、从外到内、由易到难的过程进行。所有违反学生对数学知识发展顺序的教学模式都是很难适用于课堂的。第二,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需要循序的进行。因为各个知识点所包括的知识容量和学习时间都是固定的,教学任务只能分散展开。课堂教学有规定的时间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所能掌握数学知识十分有限。老师很难在一节课中建立起系统的数学知识架构,完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更长的学习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通常会对已学的知识产生遗忘,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与复习,在循序的前提下逐渐前进,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循序性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循序性特征对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执行有很大的限制性。老师需要依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进而保障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高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此种特点对教学的要求:第一,详细了解数学教科书中的知识框架。编写人员应严格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编写小学数学教科书。与此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事物理解的先后顺序。把这两种顺序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定教材编写的目的,找到符合小学认知的数学学习顺序来编写教材。第二,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小学数学教程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是先通过系统的设计,而后再分散实施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系统与分散之间的矛盾。这需要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学过程应以整个系统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微观层面保证每堂课、每个教学活动,甚至每个知识点的有效性,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学习到有价值的的数学知识。
3.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和接受性
(1)探索性和接受性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客观体现
小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但从数学知识的源头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来看,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类:探索性学习和被动式学习。不管采用这两种学习方式中的哪一种,本质都是一个让学生将已成型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数学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包含学生积极探索和重新发现的部分,也包含学生对知识自我消化的部分。由此可见,探索性和接受性以及两者的有效结合从学习风格的维度表现出了小学数学学习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只要有教学条件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发生,这一特征就会很明显的地展现出来。因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一特征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探索性和接受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探究性和接受性特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上。要求我们需要依照数学知识的性质特点和难度等级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教学中对这些数学知识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把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最好的成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点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鼓励学生做好各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的状态,不应该一味追求所谓的最优教学模式。对于单调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最优性。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的独立探究和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自我探索留出一定空间。探索性和接受性特征需要老师改变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就完完全全讲透彻的固有习惯。教师对数学难题的解释应留有足夠的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让学生独立分析透彻。
最后是避免使用直观演示来取代学生逻辑思考的方式。因为在教学中过度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一些教师降低了理性思考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这削弱了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决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后,必须给学生留下深思的问题的空间,以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通过把具体与抽象、多媒体演示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这种结合模式下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1.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数学老师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枯燥的数学教材形象的讲解出来,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理论教学工作,寓教于学,把数学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解出来,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学应与主观抽象事物区分开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要充分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兼容。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材中大多数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才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好如下三点工作:第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个充满互动性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创造,不宜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同时要注重对于课堂学习重点内容的深化,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知识点的收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三,在数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拥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形象化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创新落后的数学教学体系。_
2.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数学知识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去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教学工作。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就很难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依照学生对的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学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接受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将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充分了解数学教学的完整体系,使学习可以由浅入深,逐渐增加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由于小学数学的多样化特点,小学生年级较小,需要采用更灵活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是比较合适的方式。如果学生不能或不会花时间在课堂上积极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那么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是表层和过于 基础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去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教师应做好。
三、结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不同的学生,以做好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工作为目标。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进行分类和总结,规划好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数学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优良的逻辑思维习惯,提高整体素质和学习水平,进而达到小学数学良好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劲.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D].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2018
[2]刘丽. 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D],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满族中心小学2018
[3]李亚坤,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