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要把好五关
2019-10-21马芳
马芳
摘要:编辑在加工过程中需过好“五关”,即接稿关、改稿关、规范关、学习关和写作关,着力提升判断、协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用规范、处理细节、业务学习、知识更新、编辑应用文写作和业务研究等十项能力。编辑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树立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把握全局,刻苦钻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不断从编辑加工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而只有每个编辑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了,编辑加工进程才能有条不紊,编辑加工效率才能提高;编辑加工环节的三个审次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用知识结构网和责任心构筑起三道严密的防线。唯其如此,整个出版社的图书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编辑加工;质量;素质;能力;五关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平时接触的新闻稿件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差错。一般来说,常见的问题差错稿件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文不对题或者题不对文。此类稿件往往是报道多个新闻事实,而标题就不知道拟哪个,即使有标题也是不切合正文。二是名称差错。主要有人名、地名、单位名、职务名称等。出现这类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作者采访不实,或稿件完成后自己没来得及认真核对修改就匆匆交差。三是数字差错。通常为漏写单位的居多,比如漏写“万”、“亿”等。四是事实差错。包括细节失实、夸大其词、无中生有等。五是导向性差错。这类错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要格外小心此类差错的发生。编辑做点业务研究,写作一点有关的文章,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会换位思考,加深对作者的理解,懂得尊重作者,不仅会缩小与作者沟通时的学术距离,还会缩小与作者沟通时的心理距离。
业务研究并不神秘,简单地说,业务研究就是对编辑工作总结、反思和理论提升的过程。编辑只要留心,勤于积累资料、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勤于动笔,就能写出有分量的业务研究文章,提升业务研究能力。如何减少新闻稿件刊播的差错,身为编辑,就要睁大眼睛,认真阅读,严格把关,防止差错。本文就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严把标题关。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新闻标题,不仅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而且还能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而作为记者,由于采访时间紧迫,没有更多的时间推敲更好的标题,有时甚至会拟出题不对文的标题。作为编辑就要认真阅读稿件,理解全文,充分发挥概括和表达能力,及时加以修改提炼,在新闻刊播前拟出一个正确、精炼、有趣、醒目的标题。如浙江台今年1月8日播出的《为选人大代表25万去贿选》、2月26日播出的《以梅为“媒”长兴红梅红透全国》、2月13日播出的《“见义勇为”刺死小偷警方认定“正当防卫”》等,不仅紧扣新闻主题,概括新闻事实,而且精炼有趣。
二、要严把导语关。
一般来说,新闻导语不仅要统领全文,还要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受众的兴趣,使受众产生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文的愿望。它在新闻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担负着“反映新闻要点、确立新闻基调、引起受众注意”的三大使命。特别是电视新闻导语,尤其显得重要,要想留住更多的观众收看新闻全文,非要有一个好的导语不可。请看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长消息二等奖《信用社贷款贷出了羊》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大家都知道,羊字和人民币的符号很相像,可二者根本不能等同,但忻州播明农村信用社今春向农民发放贷款的时候,贷出去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实实在在的羊。—又如《绵山金钱豹不慎坠崖喜获救》的导语是这样写的:“金钱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很多年来,人们很难找到它的踪影。昨天在山西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绵山,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只,可它不久就不幸坠落了山崖。”看了这些吊胃口的留有悬念的新闻导语,是不是会吸引你想了解新闻的全文呢?
三、要严把正文关。
稿件的正文把关,主要是检查新闻稿件的总体结构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晰,详略是否得当,逻辑关系是否紧密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检查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还要留意电视画面的真实性。如2003年重庆台拍摄的《总理为农民追工钱》,这曾经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当年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在第一轮投票时选它为一等奖。但第二轮投票时有一个小组提出,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是温总理到农村视察时改变预定行程,在与当地农民聊天时无意间知道此事,并没有总理追工钱的任何画面,那些都是后来发生的。因此,在第二轮投票时把它拿下降到了二等奖,原因就是没有构成足以证明这是总理在讨工钱的实证性画面。
四、要严把词语关。
这关的重点除了要检查名称差错、核对数字外,还要着重修改错别字和病句,看看有没有空话、套话和重复的话,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作为编辑,纠正这些差错就责任重大,否则,就是好作品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如突发新闻《千钧一发的时刻……》,由于播错了一个字,也被评委从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的位置给降到了二等奖。付出极大劳动甚至是生命代价拍摄的衡阳《“11.3”悲壮时刻》,尽管该长消息具有第一现场的、动感的、强烈的画面,但由于叙述有些冗琐、重复,也被评委从一等奖的位置降到了二等奖。这些都说明编辑在把关方面的重要性。
五、要严把导向关。
除了上述对新闻稿件的比较正确的修改把关后,还要特别注意对新闻的导向性的把关。施拉姆说过:“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众传播是一个学校,但是,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受这种双重性格的影响,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另一方面要尽经理之职,这两种职务有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这个矛盾经常会困扰着我们的记者,一方面要做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一方面要赢得市场利润,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模棱两可,导致了某些记者职业精神的缺失。但是作为编辑,在稿件播出之前,要严把导向关,不能二次缺失职业精神。近年来,伴随着媒体走向“市场化”以及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倒胃新闻”不断涌现,特别是涌现在电视媒体上。比如,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两张血肉模糊的照片未做任何图像处理,就被媒体广而用之。当然,至于“枪杀”、“车祸”、“自杀”、“尸体”等等在一些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上演着“真人秀”就更是有点见怪不怪了。笔者以为,出現这些新闻,是媒体对于市场利益的最大膜拜和对于受众的最大愚弄。而作为编辑,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要把好“星(明星)腥(血腥)性(色情)”新闻关,严防媚俗倾向,把好积极健康向上的导向关。
六、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来。为了能够给人们来带快捷、重要的信息,媒体之间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信息进行传播。新闻传播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编辑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让读者和观众认可其能力。本文通过对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编辑加工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出版社竞争日益加剧,编辑加工环境呈现恶化趋势:一方面,图书品种越来越多,而编辑力量并没有同比例增加,导致编辑加工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由于图书出版周期越来越短,而编辑力量却不足,导致书均加工时间严重压缩,致使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整体下滑。如何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如何在编辑工作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是摆在每一位编辑尤其是新编辑面前的现实问题。而充分利用出版社提供的培养和培训机会,加大在编辑加工实践中的学习和研究力度,借鉴社外同行的经验与教训,是编辑提升业务技能、加强自身修养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