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2019-10-21白奎文
白奎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课堂思维和学习欲望,为新课学习打下扎实的基调,从而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读、悟、说、写”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小学语文课堂往往也是老师们公认最热闹的课堂。其语文性的学科特点,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笔者就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梳理如下。
一、课题导入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在课题上做文章,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主题,又可引领全文,操作简单而高效。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概括而又议题含蓄的作品。可以让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顺势设问导入;也可以从题目中去“咬文嚼字”制造“矛盾”,相机导入;还可以从题目内容入手,挖掘话点,顺势深入导入。
一个别致出彩的题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向学生提问:“读了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 “是什么样的石头呢?” 学生:“是奇怪的石头。” 教师顺势导入:“说得好,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石头,那么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哪里呢?”这样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鱼游到纸上不会死吗?”通过对题目的置疑,无需老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学习课文。
二、情境导入法
有的课文情感色彩浓郁,有的课文故事性强,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再入课,为学习活动打下情绪与思维的基础,再进行教学活动,往往效果更出人意料。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和视频材料,语言感染力强的教师也可以自己语言描述,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用活动来创设,营造一种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总之,因课设境,以境动人,抓住学生的动情点,兴趣点和思维点,用临场设置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在学习《月光曲》一文时,教师课前下载准备好《命运交响曲》,上课时让学生静息,然后再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了音乐,然后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什么乐器奏出的?”“曲子好听吗?大家知道曲子的名字吗?”,在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接话导入,那么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写成的吗?这样,通过营造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学习,既实用,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故事有着特别的喜爱,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历史故事、探险故事、神话故事等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学习主题。也可以借助名著,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导入开展教学。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有谁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物吗?谁知道《空城计》的故事?学生肯定有读过或听过的,接着抽一位同学给大家讲《空城计》的故事。然后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诸葛亮怎么样?厉害吗?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看看诸葛亮又有着怎样的精彩表现。这样,就调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从而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
四、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关系,即使是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不管从内容、表达方法、还是题材和作者等方面,总能梳理出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性有时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新课导入的契机,教师利用好了,同样可以让我们舒服地过度到新课教学中,产生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试背三首古诗:《游园不值》、《山居秋暝》和《冬雪》,分别复习这三首描写春天、秋天和冬天的诗,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诗意四季,然后教师抓住时机,趁机引导:我们刚才朗诵了诗人用诗词描绘的春天、秋天和冬天,那么诗人眼中的夏天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意夏季。这样从复习中寻找学习时机,不仅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新课教学变得有趣而有意义。
五、设趣导入法
设趣导入是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设计导入语,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老师在设计趣味导入时,可用歇后语、对联或方言俗語来设计,也可以借用笑话、小品或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等。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口述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 一次吃饱水和草, 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然后提问: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猜谜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被激发了。趣味导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文学情趣,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迅速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让他们通过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体验获取胜利的愉悦和满足。
一堂语文课,可以因为教师好的导入而放射出独特的光芒,然后教师引领着孩子们愉快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可以极大地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从而打开和谐师生关系的绿色通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