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好“学习故事”
2019-10-21吴清敏
吴清敏
什么是学习故事,学习故事来自于新西兰,它也就是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它和观察案例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观察案例记录的是孩子的不足点,而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孩子的能力,记录的是优点。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力量: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为此,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我们要看懂儿童“学”的过程,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而学习故事是幼儿教师全面的了解、研究儿童的好方法。同时,教师学习故事是遵循《指南》,倡导培养好奇、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苦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下面我将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好“学习故事”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注意(观察)
指发生了什么?注意是学习故事的前提条件,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是来源于注意(观察)。观察了解幼儿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一个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就会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通过观察会了解幼儿需要什么,能力有多大,只有善于观察幼儿才能了解幼儿并予以正确的教育,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所需因材施教。如教师不会注意(观察)幼儿,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阻碍孩子的发展。要想教育好幼儿,教师善于观察是必须的。这里说的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用视听等器官去获取信息,理解其意義,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运用这些信息的过程。在观察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各种做法和想法,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观察和把握孩子的发展上,注重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良好个性品质,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观察材料的适宜性,观察孩子的表现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依据地进行指导。通过观察, 我们把能看到的、听到的采用描述的方式真实记录下来。
例:《开火车》,中班幼儿。豪豪和艳艳一前一后的绷着橡皮筋,手做着开火车的动作,嘴里嚷着:“让开让开,火车来了”,当他们的小火车开到距幼儿园道路交通道1米时,杰杰和丽丽跑过来说:“我们也参加你们玩可以吗”?豪豪爽快的回答:“好”,艳艳也点了点头。在经豪豪和艳艳允许的情况下,杰杰用手把橡皮筋往上撑高说:“丽丽你先进”,丽丽应到:“好的,谢谢”,杰杰回应道:“不用谢”,随后也钻进橡皮筋里,小火车绕过操场一周,车里已装满了人,我一数是七个孩子。小火车在操场跑了两圈还是这个动作,我走过去说:“师傅带我一下,我要去北京”,豪豪赶忙说:“对不起老师,车已满座”,我又说:“师傅我有急事,你能想想办法,带我一个好吗”?,这时听到丽丽说:“这是橡皮筋,豪豪往前走一下,艳艳往后退一下,皮筋就可以拉长了”,豪豪听后忙往前走了一下,艳艳也往后退了一下,这时不爱说话的丽丽大声嚷道:“我们的小火车长长了,老师你快上来坐我前面”,我赶忙钻了进去,咔嚓咔嚓呜.......我们的小火车又前进了。我们的小火车又绕了操场半周,我说:“师傅,北京站到了”,点点叫到:“豪豪,老师到站了”,豪豪应到:“我马上停车”,火车停下了,我下了车和孩子们相互告了别,退出了游戏。我刚下车,丽丽也叫到:“师傅我到凯里了,请停一下”,火车停下了,丽丽下了车,随后点点也下了车、一会丽丽又上了车,杰杰、平平又下了车、点点又上了车.........。整个游戏过程,大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
二、识别(分析)
指学习了什么?学习故事是通过注意(观察)后产生的,它强调教师要识别孩子已经达到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什么做这事;强化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事物几方面来分析、整合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教师运用观察所得信息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通过学习故事的前后呼应,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途径,才能看懂幼儿“学”的过程,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解读。一个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采取描述性地记录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注意(观察记录)可为识别幼儿提供素材和依据,是了解幼儿的开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行为进行深入识别才是目的。
三、回应(计划)
指还可以做什么?当孩子刚刚获得一种新的经验,或刚学会一种新的技能后,他们就会通过游戏反复、不厌其烦地重现,每一次重复对他们巩固和掌握知识能力都有着极大的意义。而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他们会以略高于日常的水平去尝试新的游戏行为。一个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在注意孩子的学习过程记录后,必然要对孩子在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进行识别,识别孩子的兴趣点,识别材料的适宜性,识别孩子的表现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依据地进行指导——回应。通过对故事的识别后,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对孩子学习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就得去提供各种活动、环境、资源支持,促进他们继续向前发展。如以《开火车》为例,教师回应:
(一)在活动中,幼儿动作、语言单一。在以后游戏中可创造多种情景(如乘务员,爸爸、妈妈、孩子,老人等),发展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创设活动场景,(如:地面、山洞、桥)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二)交流分享中,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兴趣、坚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
(三)后续游戏活动中,把“火车”演变成(公共汽车)到幼儿园交通道路上开展,加强孩子们认识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文明知识。
总之,判断一篇有关儿童学习的故事是否是学习故事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它的形式或其他元素,而是这个故事是否能体现引领着学习故事的儿童观、课程观、学习和发展观等。作为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要“顺应幼儿天性”,走进孩子的世界,读懂孩子“学”的过程,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好学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