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9-10-21刘章民
刘章民
近几年, 为了实现师资优化,教育资源公平,我县对所有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推行撤校并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有父母或爷爷奶奶的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了。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年龄过小寄宿导致学生情感缺失,感情冷漠
一些家长认为,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后,学生的独立能力有所增强,而他们没有想到,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对父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应的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而我们农村寄宿制学生过早地隔断了与父母的交流,也过早地割断了与父母的情感,致使学生在情感方面比较冷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缺失,这种现象易导致学生成为没有责任感、价值观、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极其空虚的“孤儿”。
2.学生长时间远离父母的监管致使行为出现偏差
学生远离家长的监管,加之他们本身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比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极易出现做事拖沓、做事没有条理性、过度依赖老师、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自私、行为懒惰以及偷窃等行为。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平时的做事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行为就会出现偏差。
3.长时间待在学校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学生无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他们的心理以及和同伴交往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如果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就会出现不良的身体及心理不适,主要表现是情绪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自卑心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适应新环境,进而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较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分数,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缺少业余生活,求胜
二、针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園、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
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