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个贯通”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19-10-21迟沫涵
迟沫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当今社会,随着医患关系的改变,现代医疗环境对从业者的知性与德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兼具“止于至真”科学精神和“止于至善”理想人格的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推进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医学生的融合贯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医学院校由于课业任务较重,执业压力较大,重专业课、轻政治理论课的倾向较为突出。这就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思政理论修养的底气,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及需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强化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地方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医学生未来职业特点,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与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甚至摆在了更高的位置,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坚定医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医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推进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管理干部的融合贯通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个体共同承担、交互影响的教育责任。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要完成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任务目标,只有将学校教育的功能和成效发挥到最大。通常人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分内之事,看成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任务,而对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管理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相应的要求,更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评价指标。事实上,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划分明晰,技术性强,师承关系紧密,研究生导师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止于学术沟通、论文指导,更多见于工作实践中的紧密接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年医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高校管理干部的政治素养、道德素養、人文素养对一所学校风气的影响重大。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出身的管理干部占比较大,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通过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因此,开展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管理干部的贯通教育,能够实现教育主导者的复位。
三、推进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融合贯通
医学生的教育具有长学制、培养周期长的特点,临床学生要经历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个阶段,他们的基础医学教育是在校园内相对封闭简单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个阶段,学校大多注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医学生思想成正向发展。而在临床教学阶段,学生要深入到医院的各个科室,接触开放复杂的教育环境,责任、利益、纠纷这些从前的抽象名词在现实中都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对医学生心理来说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挑战。在此期间,医学生容易受到个别不良现象、不良行为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与临床医学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医学院校学生考研率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考研重返学校学习,由于学业压力、课程设置等原因,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学生活动取代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相对弱化,而事实上研究生阶段正是医学生提升创新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理想信念的淡漠无益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用医学生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贯通教育研究,更易实现教育环节的复位。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贯通
“医乃仁术”,医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完成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医德医术密不可分。然而,随着医学事业、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医学院校把培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技术、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实中,随着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治愈率攀升的同时,医患关系恶化,恶性伤医事件频发,这其中除了政策层面、体制机制层面的矛盾,也有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因素。医学院校面对各种教学指标,忽视了教育“以人为本”,诊疗“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医学人文精神,缺乏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并重,并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尝试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实现教育内容的复位。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12522177;2017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创新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