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临港自贸区与高校共育外贸人才研究
2019-10-21周瑜
摘 要: 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川南临港自贸区,作为四川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仅靠政府引进外来高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区域高校的培养,本文根据川南临港自贸区的外贸人才需求现状,提出了校区企联通,共同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实施策略,探索形成有效的区校合作培养外贸人才模式,为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自贸区建设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川南临港自贸区的顺利发展提供强劲支持打下基础。
关键词:自贸区;高校;合作共育;外贸人才
川南临港自贸区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2017年3月15日印发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川南临港自贸区将试点跨境电商、汽车平行进口;搭建跨境旅游、知识产权、跨境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酒类交易中心等。这些重大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熟悉自贸区贸易规则和企业管理的外贸人才作支撑。泸州共有2所本科高校,3所高职院校,拥有一定的职业教育优势,然而泸州缺乏与口岸贸易高度关联,缺乏语言素质和外贸专业知识双向达标的外贸人才,要满足自贸区企业人才的需求,仅靠政府引进外来高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区域高校培养大量用人成本较低、业务能力较强、既熟悉外贸专业知识、还有较强外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如何利用应顺应职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优势资源,打造人才高地,服务自贸区建设,积极鼓励高校与川南临港自贸区深化合作,根据自贸区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培养不仅具备丰富外贸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素养、且满足自贸区特色需求的外贸人才,以促进川南临港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泸州市内的高校中,设置有外贸相关专业(如英语(外贸方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的高校仅限为数不多的几所高职院校,据调查,相关院校目前在外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与外贸工作的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不能良好对接。如何培养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成了摆在自贸区企业和高等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校区企交流,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复合型外贸课程体系
1、 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泸州自贸区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加强高校与自贸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针对自贸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依据需求做好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标准,构建复合型、创新型的外贸课程体系。因此,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贸易理论知识及贸易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为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用于自贸区独特的经济模式。针对自贸区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调整外贸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组建专业群课程开发,除了外贸基础知识以外,加强学生国际商法、跨境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丰富学生综合知识体系。
2、其次,对于外贸企业来说,除了外贸知识技能,还看重涉外沟通交际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 就需要加强学生沟通技能与技巧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外贸相关专业双语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学生涉外沟通能力。就外語能力而言,要重视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可以适当增加如日语、法语等第二外语的教学,以满足外贸企业日益增多的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设置双语课程体系,辅以双语教学,让语言和知识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能用流利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就沟通技能和技巧训练而言,学生需要学习商务文化等课程,以更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员交流的礼仪与禁忌等常识。
通过搭建外贸人才培养校区企合作平台,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外贸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校区企联通型复合人才培养
(1)深化校区企合作,加强人才交流
首先,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外贸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于自贸区内。自贸区内每年定期将外贸人才需求发布出来,促使高校能够结合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其次,最大限度让学生能够走出去,深入外贸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掌握商务实操技能;同时,引进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担任专业实操性课程的教师,比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与技巧等课程,也可以通过讲座、会议、兼职教学等活动的实施,共享信息和技术等各项资源,促使自贸区外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得到强化。最后,自贸区结合自身对外贸金融等方面人才的实际需求,也可以在高校中选取优秀的后备人才,从资金、实习、实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扶持,这样自贸区的人才需求可以得到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深化校区企合作,扩大“校中厂”规模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环节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采用“送出引入”双轨通道,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训及顶岗实习,现场教学,从而能够切身体会到实际业务工作中各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让学生到企业实践,尤其是毕业实践,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让企业应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利用相关渠道,与外贸企业进行合作,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让企业外贸业务部门入驻学校,让企业的生产实训基地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开设,利用校内的生产实训基地,模拟公司的日常上班流程,让企业全程化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及提供岗位专业实践;使学生能在校内就有充足的实践动手机会,体验具体工作流程。
目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已与深圳长田责任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共同组建深圳长田责任有限公司泸州分公司,企业位于学院内,由企业进行管理,学生成为企业定岗实习的员工,参与真实的贸易线上线下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3)深化校区企合作,构建自贸区人才培训中心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自贸区和企业的合作,还可以成立泸州自贸区人才培训中心,整合泸州高校智力资源。让人才培训中心服务于自贸区以及企业的员工培训,定期对自贸区企业、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国家贸易政策、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内容的培训,提高自贸区政府、企业现有工作人员的人才素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改善企业人才储备库,也有利于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政策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高校对自贸区和企业现状和需求更深入地了解。
因此,整合川南临港自贸区与泸州本地高校资源,研究探讨自贸区和高校共育外贸人才基本路径,提出区校共育的培养改革建议和具体实施策略,区校共育,优质互补,加强区企校三方优势互补,探索形成有效的区校合作培养外贸人才模式,有助于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自贸区建设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复合型人才。可以缓解川南临港自贸区发展外贸人才需求问题,不仅能向自贸区,同时也为泸州市及周边区域培养输送合格的外贸人才,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高校与地方共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为川南临港自贸区的顺利发展提供强劲支持,助推其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构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点的建设目标。从而助推四川自贸区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参考文献:
[1]程艳.面向自贸区的本科外貿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J].纳税,2019(2)240:241.
[2]葛丽萍等.营口高职院校对接自贸区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8(6)8:10.
[3]何杰.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路径探索[J].国际经济合作,2018(3).
[4]林洁,林金柱.基于自贸区建设视角下的泸州高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西部皮革,2016(10)274:276.
[5]杨春媛.四川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高职培养综合型外贸人才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2)19:24.
作者简介:
周瑜(1985.09-),女,四川兴文,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该文章是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课题“自贸区与区域高校公育人才研究——以川南临港自贸区为例”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18SB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