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下语言景观的调查与研究

2019-10-21汪晶张文国

读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桂林

汪晶 张文国

摘要:语言景观作为展现语言文字的物质载体,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反映的权势关系、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等对于桂林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桂林旅游社区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本文通过调查桂林国际旅游区内语言景观的特征,挖掘语言背后的因素,为其语言景观构建提供实践参考,形成语言景观适应性评价体系,优化语言生态系统,助力旅游发展。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为语言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构建多样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生态体系,提升桂林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其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关键词:文化生态;桂林;国际旅游;语言景观

一、 引言

在过去十几年里,语言景观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国际上,已有诸多学者着手调查语言景观的研究。以(Landry&Bourhis,1997)为开端,将“语言景观”视作“语言在一定区域被当作公众和商业广告的能见度和显著程度”,并将其定义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和城市群的语言景观”。海外大批学者曾尝试建造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Scollon,2003)的场所符号学理论指出语言景观系统是由语码取向、字刻、置放等子系统组成,第一次为研究语言标牌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指明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但是该研究框架重质化分析,轻量化分析。(Hymes,1972)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出发研究人类言语活动的交际效率,认为言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用SPEAKING中的八个首字母来表示,从而形成了SPEAKING交際模型。

国内上,(尚国文、赵守辉,2014)总结研究了国外相关概念后提供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分析维度和理论构建。国内研究“几乎都是从翻译视角入手,属翻译学范畴”(李丽生,2015)。(聂平俊,2016)则以北京韩国人聚居区的语言景观为对象,考察了语言分布比例和特点及其主要语言模式,结合语言景观构建原则和语言选择理论对相应发现进行阐释。(李丽生、夏娜,2017)以丽江古城为例,调查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的语言使用情况,(聂鹏、木乃热哈,2017)指出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象征功能大于信息功能,政府语言规划与民众认知脱节。

总体而言,国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研究重点仅集中在语言文法使用、修辞特色等方面,对于文化生态学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语言景观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对桂林国际旅游区语言景观语料的整理收集,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即从语言景观背后所反映的权势关系、身份认同、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方面来研究其背后的综合因素,指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本文调查数据涉及范围广,不仅取样于传统的路牌、指示牌、街牌,更包含出现在任何实际环境中的所有语言景观实例,如电子显示屏、电影海报、车票和街头涂鸦,取样地点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及其市区象鼻山、东西巷,地理跨越范围广。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桂林地处中国西南部,为壮、苗、回、瑶、侗等多民族聚居地,掌握世界自然遗产级别的山水风光及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历史文化,其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是国内首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二、 研究方法

(一) 调查地点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国内融贯西南、华南、中南地区的便捷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东盟自由贸易区门户城市,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黔粤湘桂交界重要联接点。本次以桂林国际旅游区阳朔、东西巷、象鼻山等地语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传统的官方和私人语言标牌,如公共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政府建筑的公共标牌等;也包括可移动的、内容具常变性的展示牌,如海报、横幅、标语、告示牌、电子显示屏等;还涵盖以新媒体形式展示的现实环境中的所有语言实例,如文化衫、宣传标语、车身广告、产品包装和印刷品、墙壁上的涂鸦等。

(二) 研究问题

(三) 数据的获取

语言景观研究中,语料收集的主要方法是拍照,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数据获取更为方便易行。本研究的数据样本来自阳朔西街、银子岩、东西巷、象鼻山的景区标牌、路牌、广告牌、街头涂鸦等。由于国际上对语言景观研究中的语言标牌的分类标准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的分类标准主要按照主体性划分即分类为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官方标牌指政府设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路牌、街名、建筑名等,也常称作自上而下的标牌,私人标牌,即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或信息介绍的标牌,如店名、广告牌、海报等,也称作自下而上的标牌或非官方标牌。此外,本文同时参考(Cenoz&Gorter,2009)所采用的方法,即每一个独立的单位或机构(并非每一个符号构成一个完整的分析单元)。此外,还参考了(Spolsky&Cooper,1991)的分类法。本项研究的语言标牌所获数据分别为,阳朔景区(西街、银子岩)总计119个分析单元,桂林市区(象鼻山、东西巷)共计114个分析单元。

三、 调查结果

(一) 语言使用主体

从语言使用主体来看,桂林国际旅游区的代表地阳朔景区,超过一半(66.3%)的标牌为官方标牌,私人标牌仅占三分之一(33.6%)(如表1所示),而从桂林市区的语言景观数据来看,虽然官方标牌所占比例(54.3%)高于私人标牌比例(45.6%),但二者所占比例相差较小。从统计数据可看出,阳朔景区的官方标牌比例明显大于桂林市区,而桂林市区的私人标牌比例高于阳朔景区,总体而言,阳朔景区和桂林市区均以官方标牌为主,私人标牌占较低。

(二) 语言使用的分布及其特点

从语言分布情况来看,不论是阳朔景区还是桂林市区,中英双语标牌(阳朔景区70.5%,桂林市区42.1%)在整个语言景观分布中占比最高,三语以上(中/英/法/韩/日)的多语标牌(阳朔景区1.6%,桂林市区0.8%)和英文单语标牌(阳朔景区1.6%,桂林市区7%)占比较低。根据2017年颁布的《桂林市旅游中英标识系统规划》,“导向要素中使用文字时,表述应简洁、明确。文字应首选中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文字时,第二种文字宜使用英文。导向要素中同时使用的语言文字种类不宜多于三种。”可以看出桂林国际旅游区的语言景观管理实际情况符合官方政策,中文、英文、法文及三语以上语言标牌的比例最低,而作为国际旅游区,中英双语标牌的最高分布比例情况符合既基于官方政策同时符合旅游现状,主要原因为阳朔西街、东西巷等地区的商业化程度高、国外游客数量庞大。

四、 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桂林国际旅游区语言标牌中语言使用的总体状况和特征。

(一) 语言景观的主体性分布差异分析

本文所采样的官方标牌的设立者为桂林市旅行管理政策的机构组织,物质载体均为路牌、街道牌等官方指示信息性标牌,而采样中的私人标牌为企业或个人所制定,主要用作商業信息介绍,如酒吧和餐馆的店名、电影院海报、街头涂鸦。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阳朔景区的官方标牌比例明显大于桂林市区,而桂林市区的私人标牌比例高于阳朔景区,但总体而言,阳朔景区和桂林市区均以官方标牌为主,私人标牌占较低。这充分体现了官方政策在旅游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桂林市政府的语言政策导向:尽管全球化浪潮涌动、外国游客吸引度高,桂林国际旅游区仍然是将中文作为该地语言生态中首要选择,中文的强势地位不容小觑。而私人标牌的受限制范围较窄且大多数体现的是制定者的个人喜好和追求,桂林国际旅游区中的私人标牌仍是以中英双语为主,体现了其地区人民对于全球化大背景的充分认识以及外国游客的现实经济因素的清醒认知。

(二) 语言景观的两大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和符号功能(Landry&Bourhis1997)

本文不仅验证了语言景观这两大功能,也反映了桂林国际旅游区内语言生态的真实状况。在使用多语的国家和地区,语言标牌选用哪种或哪几种语言、语言顺序孰先孰后,背后往往都深藏着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含义,绝非随意的选择(尚国文、赵守辉,2014)。而本文调查的桂林国际旅游区的语言标牌则是该地语言政策及旅行管理办法要求的现实案例。根据一个地区的语言标牌上的某种语言的占比便能得出该种语言在该地区的地位。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在单语还是多语言标牌,中文单语标牌数量仅次于中英双语标牌,而中文在语言标牌中的排列顺序则充分体现了其在桂林国际旅游区的主导地位,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在我国语言生态下的重要性。

(三) 语言景观中的英语使用

本文发现,在桂林市国际旅游区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远远超过汉语拼音以及其他语言。这一发现与桂林市国际旅游区的身份相符,同时发挥了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信息指示功能。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使用日益频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英语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觑。作为国际旅游区,桂林是全国唯一获批51个国家公民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东盟10国持普通护照人员的旅游团6天入境免签政策的地级市,为入境游客来桂林旅游提供了便利。

五、 结语

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桂林国际旅游区存在多语共存的现象,但汉语仍占主导地位,其在第一顺序语言方面具有强势优势。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在该地整个的语言生态系统中,中英双语标牌占比较高,尤其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街道,如阳朔西街,同时,该地语言种类多样性特征更为显著。但是仍存在翻译不规范、语言指示信息混乱等问题,当地政府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范,这一改变对于该地区旅游产业具有积极指导作用。最后,本文的研究样本较小,无法代表所有国际旅游区的普遍情况,在整个语言景观研究的大背景下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但仍然希望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Landry R, Richard Y B.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23-49.

[2]Scollon. R. and Scollon, S. W. Discourses in Place: 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M] . 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2003.

[3]Dell Hymes.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n Society[J]. Language in Society,1972,1(1).

[4]尚国文,赵守辉. 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 构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6):81-89.

[5]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1-7.

[6]聂平俊.外国人聚居社区的语言景观考察——以北京“韩国城社区”为例[J].语言学研究,2016(02):179-190.

[7]李丽生,夏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7,2(02):35-42.

[8]聂鹏,木乃热哈.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01):70-79.

[9]Cenoz, Jasone and Durk Gorter. 2009. Language Economy and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Elana Shohamy and Durk Gorter (eds.),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London: Routledge.

[10]Spolsky, Bernard and Robert L. Cooper. 1991. The Languages of Jerusal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作者简介:

汪晶,张文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教师作品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