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2019-10-21朱其磊
摘要:在全民健康大背景下的新时代,中职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培养体育与健康意识,服务学生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任。重构中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传统体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新时代健康需要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探讨了体育教学改革必然性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体育教育;改革
一、 新时代对中职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
(一) 改革中职体育教学是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部署、持续推进。
(二) 改革中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办学应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是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所需高素质综合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
二、 中职学生健康与体育教学现状
(一) 中职学生健康综合素质偏低
近年来,通过跟踪中职学生就业情况,发现学生因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个人综合素质方面与就业单位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不喜欢运动,身体素质差,常生病,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工作;有的缺乏持之以恒地毅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心理素质较差,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敌对焦虑、固执狂妄,情绪急躁,其应变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协调能力差,不能快速适应新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续发展。
(二) 中职体育教学现状
1. 无统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单一,过程简单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任务,体育课程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中职体育教学主要参照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缺少中职生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没有形成符合职业特色的体系教育体系。平时均以大纲规定好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枯燥,常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即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副课”。
2.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师生间缺少合力
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没有形成像其他课程一样的教学常规,通常是教师把学生集中在室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做训练后,由学生自由练习,如遇天气不好的“体育课”便成为学生的自习课,缺少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等的理论讲解。
3. 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关于全面改革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把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与学科教学改进的要求融合推进,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注重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
三、 以服务学生发展的中职体育教育改革
中职体育教育要根据中职生生理、心理特点,“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一) 完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资源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阳光运动”要求,按实用性、职业性原则,修改完善教学大纲、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要根据中职生特点,整合学科资源,选择性地增加心理健康、运动保健等常识理论教学内容,注意选择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与职业体能需要相符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体育锻炼,将健康理论与体育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学习健康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体育运动常识方法。从岗位工作姿势、动作的准确性、心理负荷和单调性等角度出发,选择实用性很强的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使实用技能项目和娱乐、休闲、健身项目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 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改变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采用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终极目标,以学生兴趣为激发点、以运动能力与训练意识提升为目的,结合各项运动标准,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相一致的“兴趣体育”,大力開展“体验式”教育,使“主项为选修、辅项为必修”,让学生在“健康”课堂上充分做主,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的上主体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难以在运动场上理解和掌握的运动常识、救护常识、心理调适与保健方法等内容,以讲座、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锻炼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增强体育锻炼自觉性。
(三) 加强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要培养高素质学生,必须有高素质教师,加强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针对中职体育教师现状,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体育教师思想意识、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教育思想,明确体育教育任务,提升自身专业学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学生素质
部分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就业需求,学校体育教育应围绕“促进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加强学生素质拓展。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适应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体育训练项目,开展如急救知识、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夏蕾.以就业为导向下的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7.
[2]温织琳.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J].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5.
[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国务院办公厅,2016-8.
[4]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务院,2016-4.
[5]关于全面改革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11.
作者简介:
朱其磊,四川省达州市,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