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019-10-21单昕喆
单昕喆
摘 要:在目前的现状下,倡导文明出行的举措已经受到很多地区的关注。作为获得精神愉悦的重要休闲方式来讲,旅游可以给城乡居民带来特有的身心放松体验。但是与此同时,各类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将会显著破坏美好的旅游景区外观,并且导致了游客自身的良好形象遭受损害。因此针对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如果要予以深入分析,则应当着眼于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析视角,进而深入剖析旅游不文明行为并且给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旅游不文明行为;社会心理学;分析要点
从基本特征的角度讲,旅游不文明行为的重要根源在于某些游客欠缺优良的文明素质以及道德素质,进而造成随意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不良现象产生。近些年以来,很多旅游景点针对不文明的游客行为都在着眼于开展整治,然而整体上并未能达到彻底消除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目的[1]。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中出现各类不文明行为的主要成因在于不良的游客自身素质,此外还可能来源于某些景区欠缺严格的旅游行为监管。相比于简单进行外在的行为分析而言,建立于社会心理学基础上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分析将会达到更为深入的程度。
一、对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的必要性
近些年以来,旅游日益成为了各地民众赖以实现身心压力放松的最佳途径。尤其在节假日的时间里,各地的较多知名景区都会承载较大的游客量,此种现状对于现阶段的旅游行业表现为显著的带动效应。然而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迅速兴盛也引发了程度较为显著的旅游生态问题,并且导致多种多样的不文明现象产生。对于以上的不文明行为只有在根源上予以深刻剖析,才能据此给出可行的整改思路。
在原有的旅游管理模式下,多数的景区管理部门都倾向于通过施加外部约束的方式来净化景区环境,其中主要体现为惩戒游客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但是实际上,游客只有在其内心深处认可了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根除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因此,目前针对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应当着眼于社会心理学的全新分析视角,通过探析游客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从而给出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可行措施。
二、探析产生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社会心理学成因
(一)盲目跟随的从众心态
很多游客在从事旅游活动时,对于其他多数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将会予以跟随,而不会做到运用正确视角来鉴别以上行为是否破坏了景区秩序。例如在游览特定的景点时,如果插队游览的游客人数较多,那么其他游客也会对此进行效仿,进而表现为违背景区基本管理秩序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判断,游客出现以上的从众心理根源就在于欠缺较强的自我管理认识,并且忽视针对旅游景区良好秩序的保障与维护。
再如,很多游客都会在特定的景点建筑物或者自然景物上随意刻画,景区的相关负责人员针对此种行为如果未能做到及时予以监管,则会导致更多的游客对于随意刻画的行为进行放任,无法做到严格监管自身的旅游行为。只有少数游客本身具备较强的鉴别是非意识,因此不会表现为盲目跟随的从众行为,并且也不会出现在景区内随地吐痰或者随手刻画的现象。经过分析可见,从众心理将会显著影响到游客本身的行为。
(二)游客欠缺群体责任意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讲,个体如果存在于约束性较差的群体范圍内,那么多数个体并不会意识到自身对于整个的群体行为应当予以负责,因此导致个体放松了针对自我的监管。具体在分析游客的心理状态时,对于以上的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能够予以适当的借鉴[2]。作为临时性较强的一种典型行为来讲,团体旅游行为通常都不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此种现状很可能导致身处旅游团体范围内的游客个体放松针对自身的监管。并且,游客如果观察到团体中的其他游客也欠缺对于自身的约束,则会放任不良行为。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群体组织而言,旅游团体组织内部的成员彼此之间并不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性,而是仅限于游客具有共同的放松身心目的,才构成了临时性的松散团体。在此种状态下,多数游客对于团体内部的其他游客并不会给予过多的沟通与了解,并且也不会为整个群体的不文明行为负责。多数游客在自身的潜意识中还可能存在“法不责众”的暗示心理,认为既然其他从事不文明行为的团体成员并未受到责备,那么自己如果从事了类似的行为,则也无需对于任何的不良后果进行承担。
(三)不良的景区环境暗示
景区环境以及游客行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此种关联性来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分析。具体来讲,游客本身如果处于清洁度较差的游览环境中,那么游客很可能将会受到心理暗示给其带来的旅游行为影响,从而导致了随意刻画、践踏草坪与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
在特定的情境中,游客本身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而出现改变。因此,作为旅游景区的管理负责人员务必维持清洁的旅游景区环境,确保游客能够接受正确的环境心理暗示。
三、消除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具体思路
旅游不文明行为之所以会频繁产生,关键根源就在于某些游客忽视针对景区良好环境的自觉维护,游客自身欠缺最基本的旅游道德素质。并且,某些游客很可能还会受到潜在的旅游心理因素影响,进而导致了盲目从众或者其他的不良旅游行为。目前针对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若要做到在根源上进行消除,则必须做到运用合理方式来引导游客[3]。具体在消除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实践中,关键在于运用如下的改进举措:
(一)创建文明旅游的景区管理氛围
创建文明的景区环境,此项举措构成了杜绝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根本举措。在很多情况下,游客由于受到不健全的景区设施影响,进而导致表现为相应的不文明行为。因此可见,游客从事以上的不良旅游行为并非完全来源于低下的游客自身素质。具体针对现有的旅游景区在着眼于改进管理时,作为景区的管理部门需要做到配置相应的景区设施,对于现有的景区设施予以全面的修缮。
例如针对景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与休息区的基础设施而言,应当确保合理设置以上的各类公共设施,并且定期予以翻新处理。此外,对于醒目的文明提示标语应当将其张贴于特定的景区位置上,对于游客予以必要的提醒,避免景区内部频繁出现随意丢弃垃圾、乱画乱涂及其他的不文明现象。
(二)运用正确方式来引导游客
各地如果要构建文明的景区氛围,则不能够简单依赖硬性的景区管理机制,而是需要运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来增强游客本身具备的文明自觉性,如此才能做到在根源上实现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彻底消除。在目前看来,景区管理机构已经能做到借助信息科技手段来实现针对游客的全面宣传,从而体现了宣传旅游文明行为的实效性。例如,各地的旅游景区可以创建专门性的文明宣传网站,确保将该景区的旅游注意事项以及禁忌行为发布于网站上,运用以上的信息化手段来逐步增强各地游客具备的文明旅游意识。
同时,景区管理者为了达到提醒与警示游客的目的,那么需要运用恰当方式来拟定相应的文明提示标语。在张贴文明提示语的前提下,游客对于潜在的不良行为倾向应当能够予以自觉的摒弃,对于公共场合的优良环境秩序予以维护。例如在景区范围内的垃圾桶上,可以粘贴“勿随意丢弃垃圾”的提醒标语,以便于引发游客的注目。并且,各地旅游景区针对情形较为严重的不文明行为还要予以惩戒,进而体现警示其他游客的重要目的,确保游客以及景区管理机构能做到共同创建洁净的旅游景区环境。
(三)对于文明的旅游行为予以内化
维护优良的旅游景区秩序不能够简单依赖于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而是必须让游客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各类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环境以及自身形象带来的损害,如此才能体现切实杜绝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效果。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人类的外在行为都是出于特定的内心动机,因此只有做到了文明旅游行为的内化,那么不文明行为才能够在根源上被杜绝。反之,游客如果未能认识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而是仅限于惧怕处罚的心态来遵守相应的景区文明规定,那么无法体现最佳的景区环境管理效果。
具体在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实践中,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就是要耐心引导游客,运用循序渐进的思路来体现对于游客文明行为的有效引导。在全面展开旅游文明宣传的同时,各地景区还需要借助特定的激励方式与约束方式来教育游客,避免游客出现散漫与随意的不良行为,确保游客对于多种多样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感觉到羞耻。各地通过运用强化引导的方式,应当能够保证游客都可以自觉做到爱护景区环境,创建优良的景区管理氛围。
结束语:
旅游不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于外在的游客行为,同时还需要追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学根源。具体在分析各类不文明的旅游行为时,如果能够着眼于社会心理学的全新分析视角,则有助于探析游客产生此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因素,据此给出科学性更强的不文明行为整治对策。具体在现阶段的旅游行为管理实践中,核心措施应当体现在强化各个重点景区的生态监管,运用强化宣传的举措来逐步引导游客,从而保证游客都能够发自内心的爱护景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吴颖欣,陈慧,饶云.旅游不文明行为诱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49-51.
[2]鄒宇婷.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8):156-157.
[3]廖维俊,何有世.非惯常环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视角的扎根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06):19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