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携与解决
2019-10-21关鑫
关鑫
提携与解决,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在古代,却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着。
提携,动词,字面意思为“牵扶,携带”,引申为“扶植、提拔”,常用来指某人对某人在事业上的帮助,比如,上级领导很照顾下属,教下属很多东西或者提拔这人一个很好的职位等。解决也是动词,指“梳理清楚,作出决断,”或是“解释,疏通”“处理问题,使有结果”等。提携与解决,在特定的环境中或许会有交集,但两个词都极为活跃,绝对不用拴在一处使用。
不过,仓颉造字,五千年的漫漫时光里,文字的音形义难免会发生一些转变,其实“提携”也好,“解决”也罢,在古代,它们都不是动词,而是挂在人身上的小物件。
所谓提携,便是古人腰带上的挂扣,形状很像现在的钥匙扣。提携又叫束带,多为玉质,两侧间有一个扁形通孔,方便革带穿过。形制多样,有长方形、椭圆形、花形、荷叶形等多种。多数玉提携正面图案边缘呈齿状或小连弧状,“下部带有长而窄的玉环,作为悬挂物件之用,江湖人士和尚武之人用以挂刀剑,文人则挂上玉佩玉玦等装饰品或是日常用品。常见的玉提携有兽面长方玉提携、镂雕花鸟纹玉提携等。现存最早的提携是唐代制作的,唐代的提携制作工艺比较粗糙,没有什么鲜明的风格,两宋时期提携的制作达到繁盛的境地。宋代玉提携的图案有龙、鹘、鹅、荷叶龟巢、虎、花瓣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至明代,已能将中国传统的特点与高度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小巧精致,有活环、死环两种,艺术价值很高。
所谓解决,是古代一种上端粗大,下端尖锐的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又称“觽”(xi)。当年,周人十分讲究礼节,穿衣系带时,为了防止衣带散开致使衣裤脱落走光失礼,往往会将衣带打成死结,所以就会随身佩戴解结工具——觽。觽既有用骨头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制成的,因为古人崇尚玉,所以玉觴是觯中最常见最贵重的一种。
最开始,觽就是解绳结的工具,成年男子往往要佩戴两个觽,有大有小,用觴帮助家中长者解结是孝的一种表现,因此成年也被称为“觽年”。
西汉刘向《说苑》中记录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书里提及了觽的象征意义:“能决烦乱者佩觽。”在汉代,人们佩觞暗示自己是能够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君子,觽成了象征聪慧能干的装饰品。
這个用来装饰的觽,有的单独挂在腰带上,有的就挂在玉提携上,在提携上挂上觽,挂上“解决”,曾是古人的一大时尚。
提携与解决,古人曾把它们作为值得炫耀的资本时时挂在身上,用以标示自己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也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发扬提携与解决的精神,解决好我们该解决的问题,与身边的人合作共赢——在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内涵,养心修德,提高自我。
珠珠荐自《潮州日报》201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