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培养
2019-10-21冯学英
冯学英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科学课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的教育环境得到了重视,对教学的投入也增大了。教室里安装了“一体机”,部分学校还有了自己的录播教室。随着教学硬件的改善。有很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越来越喜欢使用这些电子设备,也更多的关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深度地融合这样的研究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方面有很大优势。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借助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显性化。思维活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怎样训练学生有逻辑地思考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学生的想法,表征科学概念的发展。在指导老师上《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我们就是从孩子们思维显性化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从食物链的认知到食物网的认识都是遵循了这样的一个原则。分别借助了电子白板的影视功能和交互功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发展,最后达成一致,形成一个科学概念的建构。其中“一体机”上的许多功能都被我们开发和利用了起来,比如拖拽功能、拉幕功能、放大镜功能、隐藏功能等等,孩子们通过一系列可视化的学习活动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与科学课程的魅力所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借助手机,让学生直接对着手机发言,学生的语音通过手机软件,被直接转换到屏幕上,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这些想法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记录,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达到使孩子思维缜密性的训练。
运用信息技术,除了可以用来触发学生的原始想法,驱动学生的思维运转,促进学生整理加工他们已有的初步学习成果。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做到客观的评价。老师可以通过拍视频或照片将孩子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状況,或是制作的作品呈现到屏幕上,展开横向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找到差距,弥补不足。比如我们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课《巧搭胡萝卜塔》一课时,在孩子完成了自己组的作品后,不方便把高塔放在展台上,这时老师采用的就是将各个小组的作品拍成照片,共享到大屏幕上,孩子们看着清晰的屏幕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品头论足。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也促进了学生公平学习的机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不能教会一个人如何去思考,但我可以让他进行思考,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情境中间让学生去展开思维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形成终生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