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汉墓壁画在中国画史上的突破性贡献
2019-10-21何鑫马红蕊
何鑫 马红蕊
【摘要】汉墓壁画兴起于西汉中期,流行于东汉。它顺应我国古代传统丧葬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也因其在墓室中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了浓缩两汉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以及政治思想的历史见证。汉墓壁画对中国绘画史具有以下三方面突破性的贡献:首先,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法式的突破;其次,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题材的突破;另外,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颜料使用的突破。汉墓壁画开辟了中国绘画之美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代;墓室壁画;艺术突破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据我国发现最早的壁画遗存——内蒙古阴山岩画可知,中国壁画的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不仅石器的制作方法与水平比以前更为精良娴熟,绘画创作也开始萌芽。壁画由岩壁延伸至建筑的墙壁,如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壁画所出土的赭、红、黄、白等色绘成的三角纹和勾连纹墙壁彩绘残片。进入商周时代,建筑壁画的色彩因人们对于矿物与动植物的榨取提炼技术的增强而变得更加丰富绚丽,创作题材也从简单的线条与图案发展至对现实生活与自然物象更具体的描绘。
1979年,陕西扶风杨家堡发掘的西周墓壁上,考古发现了用白色描绘的二方连续菱纹图案装饰带。虽然不是完全意义的图画,但应该可以作为墓室装饰壁画的雏形。1957年,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小屯战国墓中,墓圹及墓道两侧的白灰面上,残存着红、黄、黑、白色绘制的壁画。至1978年于湖北江陵天星观发现的战国墓葬中亦发现了描绘图像为菱形纹、三角形花瓣纹、田字纹和卷云纹等装饰图案的壁画残片。墓葬发展至汉代,其形态由远古时期传承下来的原始圹坑逐渐向地上建筑的结构靠拢。作为地上建筑装饰重要组成部分的壁画忠实地记录了我国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墓葬中的壁画也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念与精神上的信仰与追求。汉墓壁画在中、外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法式的突破。古代美术肇始于人们通过线型对自然认知的表达。原始先民在捕捉各种自然形象特征与社会生活的情节场面后,以写实或者夸张的表现手法运用线条组合在陶土、兽骨、地画、岩壁等上面展现出来。汉代以前的绘画多见为以线塑形,再施以自然提取的单一纯色涂抹傅色。此时期,早期绘画的法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汉墓墓室壁画在秉承原始绘画线描技法的基础上交融墨法,并涂绘色彩。如位于河北望都县所药村东的望都1号汉墓,其壁画均以墨线勾勒物象形态,再以不易褪色的矿物质提取出的鲜丽颜色加以涂刷色彩。画面线条清晰简练,鸟兽人物的神情与姿态却活灵活现,极为传神。尤其是墓葬前室东西两侧墻面所绘各式各样的墓主属吏,更是生动丰富。护卫墓主的辟车伍佰威猛雄壮,持笏朝拜的小吏怯懦恭谨。而前室北壁的主簿和主记史则斯文儒雅,神态颇为悠闲自在。汉代绘画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与艺术探索,在这座汉墓之中不仅画面构图已经完全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常见的横向排列图案的刻板布局,更注意讲求形象比例关系与繁简兼具。设色自汉初的较为单一的平涂发展至大笔涂刷的写意法与没骨法,人物衣物与鸟兽毛皮的傅色处理已经可以通过深浅调配来烘托明暗与质感。虽然总体上两汉墓室壁画的线描与色彩仍粗犷古朴,不甚细致。但这些绘画上的突破还是为中国绘画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创作题材的突破。原始社会的先民在生存与繁衍的需求下改造了自然,这个改造自然的过程也使人本身得到了发展与进化。长年累月的生产劳动经验与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精进使他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寻求精神生产,绘画艺术也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中国早期绘画的创作题材在原始社会时期因为当时先民与自然界与劳作关联紧密,生产主要题材基本以渔猎、农业与饲养动物为主。又因为公社是原始社会先民共同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单位,绘画题材也不乏部族战争、氏族繁衍与反映图腾、神灵崇拜等宗教活动内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呈现出抽象几何的花纹与块状分区丰富了绘画的内蕴,在人类阶段进化至由原始社会步入奴隶社会,王朝出现,阶级产生分化的差异,绘画开始具有政治性与思想性,但表现上仍有局限。至汉代时,绘画题材较以往的历史阶段突破最大。这一时代,汉明帝遣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并邀请印度高僧赴洛阳弘法布教。因为汉明帝的礼遇与支持,不仅佛教正式传入了中国,随着教义的传播,佛教题材也自汉始成为了后世历代常见的壁画创作题材之一。秦汉两代求仙问道风气盛行,这些信仰自然也不乏统治阶级的支持。秦始皇遣使入海求仙活动频繁,汉武帝亦敬畏鬼神、宠信方士,醉心于求仙问道以期长生不老。民间对昆仑悬圃于西王母的信仰也使中国的神话体系得到了丰富,汉代自上而下对成仙的祈求与向往也推动了墓主升天、升仙图式的题材发展。另外,汉代墓室壁画中也出现了许多民族特色的游牧生活主题。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并统一了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地域开发与经济的发展。汉代时,中国的民族关系逐渐体现出更明显的区域差异。南方地域、西部地域的部族与中央政权频繁交流与融合,而北方地域的部族与中央则战事不断。在这种前提下,汉墓壁画既有很多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氐、羌等游牧民族对战的内容,也有汉统治者于南方、西方地区设置都护府后地方官员的所见所及。如1972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恽河北岸发掘的和林格尔汉墓,出现了汉墓标准常见的仪仗、饮宴、百戏、庄园、庖厨等生活画面与农耕、放牧、蚕桑、渔猎等劳动场景。因为墓主人为汉朝遣派至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成乐(即今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墓内壁画详尽地记录了墓主从“举孝廉”“持使节”至“护乌桓校尉”的完整仕途经历。更描绘了大量乌桓、鲜卑等民族的风土人情、服饰打扮与特色建筑等。如上种种题材也从汉代开始成为了后世墓室壁画中的常见标准题材范畴,被历朝历代不断延续下来。
汉墓壁画实现了中国早期绘画颜料使用的突破。战国古籍《尚书·禹贡》对红土(赤铁矿或朱砂、铅丹)、白土(白色滑石)、黑土(炭黑)、黄土(石黄)等少数矿物颜色有所提及。壁画历数朝,发展到汉代其傅色选择已经相当丰富。在保留了秦汉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有限几种矿物性颜料的基础上,汉代壁画还对颜料进行了新的创新与发展。已有颜料的原材提取对象更多,如白色一色,成分来源有了滑石、石英、白垩、方解石数种。创新方面,汉墓壁画还出现了“汉紫”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进行超导材料研究时偶然发现了这一紫色的化学成分为硅酸铜钡,但无法由天然矿物提取颜色。汉代的工匠们是如何加工调制这一色彩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西安交大汉墓壁画中的汉紫逾两千多年仍然色彩明丽,可见其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同样,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北郊区的卜千秋汉墓刚开启时颜色仍然艳丽如新,摘取下的壁画砖在搁置十年后进行复原颜色才乍见古墓绘画应有的旧色。
汉墓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突破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画论讲究“经营位置”与“置陈布势”,汉墓壁画常见的平列式构图所展现的秩序性与表现力无一不符合这些形式美法则,而表现为散点透视的画面空间也使原始绘画创作从僵硬死板的位置关系发展为丰满多样的递进变化。用笔先设线构形而后填彩的中国传统绘画程式在汉代墓葬绘画中基本确立。绘画用线的简洁流畅与轻重缓急也使自汉墓壁画的实践起为魏晋“遒劲逸笔”昭示了可能。可以说,汉墓壁画布局的饱满均衡与以线条为造型主体的绘画规范为后世的绘画理论确立了最早的艺术实例。在创作题材方面,鸟瞰视角下对墓主经历、社会情况的描绘自汉墓起始,不仅逐渐成为了历朝墓室壁画题材的主流,更侧面推动了宫室壁画中具有情节性的大场景绘画的创作。另外,汉墓壁画受我国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传统美学中“比德”观对思想意识的影响,使“五色”与宇宙相协搭配。色彩之美在汉墓壁画中展现了具有自然情感与伦理价值的艺术语言,颜料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汉墓壁画色调的变化与形象的灵活性。汉人所崇尚的“随色象类”也为后世设色原则主张的“随类赋彩”创造了基础。
所谓“图画之妙,爰自秦汉。降于魏晋,代不乏贤。”这些突破皆是自汉墓始开先河。汉墓壁画不仅开辟了中国绘画之美的新局面,对后世壁画创作乃至于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与技法的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意义。比德自然审美观下的汉墓壁画,其所发扬的托物言志创作模式,对后世自然美欣赏与文艺创作也產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巫鸿.黄泉下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2]汪小洋.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杜少虎.线描涂绘融合:汉墓壁画图式风格探察[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
[4]顾森.汉画艺术简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
[5]宫万琳.中原汉墓壁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成就[D].首都师范大学,2003.
[6]赵晨.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何鑫(197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史论;马红蕊(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史论。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QSX2016—11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