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房”之觞

2019-10-21老赫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绪城里人老屋

老赫

年少读鲁迅《故乡》,心情跟着瞎沉重,缘由是鲁迅说的:“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指老屋)而来的。”不说永别,也是一去不复返,于谁也伤感。

后来插队时读,发现理解可能有误。鲁迅那一次回故乡,不好的心绪确有,然好心绪也在,结尾处就显现出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是靠自己闯出一条人生路的,且不说从二千里外的小地方进了京城,而且还有名气有钱,买了一处三进院子好多房子,能实现让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的理想。所以,《故乡》里一次次出现的海天沙地和金黄圆月,实际就是他心情舒朗的表现。不然,这些与卖老屋无甚相干的美景,很难进入文章里来。

最近再读《故乡》,又有新感受,即那次鲁迅回故乡,应该是愉悦与舒畅的。愉悦首先在于母亲健康,即将与自己一同北上,且无一般老人留恋不舍的情绪,反倒有些急于离开:“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倘若老人家病病歪歪,又不愿离开老屋,你说让鲁迅着急不?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房子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这个“公同”,就是“共同”,即全部,北方方言叫“整个啷”地全给卖了,且没出啥差头。卖的价格可心否,我对鲁迅研究不深不详,但以鲁迅生活中的精细,应该是卖得不错,起码能让他接受。倘若卖得太便宜,或者交易手续过于复杂,需跑若干部门盖章,或根本不许出售,以鲁迅的脾气,不与人干仗,也非得气个好歹,哪里还有心情把故乡的一地鸡毛娓娓道来,还总结出名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若是房没卖成,心气不顺,要总结也只能说:“原本是有路,管的人多了,就没了路。”

我在小区健身场地偶遇一年近八旬的老妇人。与她聊天得知:她家原在农村,有一院子,正房五间,厢房四间。数年前老头没了,她就到儿女家带孙子外孙。我问她还回老家不,她说已习惯城市生活,不回去了。我问她眼下最惦记什么,她说就是惦记那些好不容易盖起的房子——不能回去住,又不能卖,眼瞅着一年比一年破旧。她说,现在农村闲房多得很,有的村空了半村。已进城的乡下人都希望能把房子卖给城里人,卖个好价钱,自己再贴补儿女在城里购房;而当下不少城里人也很想在农村购房,将其变成自己的乡间房舍,敞亮清静,休假或退休后呆一呆——但政策叉不允许。这有点像当年的集市:有人想卖粮,有人想买粮,但就是不允许买卖粮食。

眼下农村闲房最好的出路,是用地拆迁或旅游开发。但中国农村那么大,拆迁总是有限的;旅游开发很好,电视上天天播,但对广大乡村来说,典范终是少数,不可能都变成旅游点。往下,国家经济发展越好,农村人到城里的就越多,乡村的闲房也会继续增加。老话讲房屋怕闲不怕住,无人关注,风雨侵蚀,结果必然是新房变老房,老房变危房……

想想,如果唐朝不允许城里人到乡下建房子,后人就看不见杜甫草堂;鲁迅的老屋如果被冻结不许卖,他在北京八道湾哪怕住六进院,心里也不踏实。古往今来,城里乡下,房屋易主,本是平常交易。既然乡下人可以进城购房,那么城里人也该可以去乡下购屋。有人担心城里人会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其实,即便农村人,也不能谁想怎么建就怎么建,都得按章办事;否则,设管理部门何用?还有人擔忧:“如果放开对宅基地流转的限制,允许农民变卖房屋,从短期来看似乎是增加了农民的‘融资渠道,但从长远看失地农民想重新安家置业势必困难,容易成为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这个“重新安家置业”,无非是指进城农民在城里生活不下去又返回农村;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农民大多都在城里扎下根,多数已有第三代人。事实上,往下即便再有难处,其后人也不会返回乡村了。土地和老房,对他们太陌生太遥远,如果非逼他们回乡,那才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而且,老百姓给自己想的后路总比相关部门多的。某些人真不用瞎操心。

摘自《今晚报》2019年6月26日

猜你喜欢

心绪城里人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说说我的爱吧……
《孟子》名句节选
金错刀·冬日抒怀
不倒的老屋
忆江南·客居怀思
老屋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