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花卉意象的写作文化
2019-10-21王利涛
王利涛
关键词:花卉;作者;思想感情;沟通;表达;归纳;表达
正文:现当代以来,国内对花卉意象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空缺的状态,在1949年到1980年间甚至没有出现一篇专门论述花卉的文章,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日本学者水上静夫出版了专著《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界的学者们才开始对花卉文化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是建立在一种贫瘠的培育土壤之上的,中国发花卉文化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而显得非常单薄,非常浅显,难以深入发掘花卉文化的深层意蕴。譬如,一说起菊花,它象征着隐逸,高洁;一说起梅花,它象征着坚强,不畏严寒;一说起牡丹,它象征着富贵,贪慕虚荣等等,这种模板化的回答任何人都可以随口说一段。这种现象鲜明的反映了当今学术界对于花卉研究的不严谨,甚至已经产生了一丝畸形病变的味道。
短时间内想纠正这种畸形的研究方向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根源上一点一点的扩充对于花卉文化的研究途径,丰富花卉文化的内涵。而唐宋作为花卉文化形成的关键期和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无疑是进行花卉文化研究的一个优秀突破口。
花卉自先秦时期就开始被选作文学创作的素材了,譬如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到了唐宋时期,随着文学体制的成熟完善,以及文学创作群体对美的极致追求,花卉文化在这个中国文学创作的巅峰期进发出了强烈的光芒。它们与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想结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与个人身世结合,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一定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经历的体现,唐诗宋词的创作者对于花卉意象的处理有很大一部分是将花卉意象与人生经历结合。这种写作最常见的就是将花本身在自然界中的某种特性提取出来,再用各种写作手法来强化这些作为诗歌创作意象的特性表现,进而引申到作者的生活之上,它希望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与理解,是作者社交生活的一种总结陈述。通过这种文学写作达到一种“花中蕴事,事中藏花”的境界,既不忽略花的特性,也不削减人生生活经历的再现,而是以一种柔和委婉的方式将作者各种性质的生活表现出来,不过,绝大多数这种写作往往是感慨人生际遇不平,自己壮志难酬的作品,诗词章句之间往往充斥着一种抑郁不平之气。
譬如,在宋代的苏轼对于海棠花的描写中,他笔下的海棠花往往处于一种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自身的美丽往往面临无人欣赏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对苏轼因卷入“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的一种写照,是对苏轼坎坷仕途的再现。就像《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感慨的一樣——“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独幽。”“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苏轼笔下的海棠花就像苏轼一样,身具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孤身一人,流落异地,独自感叹命运的不得意。
二.与自己的理想抱负结合,将自己的信念外化
沈祥龙的《论词随笔》略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说的就是花卉意象在诗词中的一个使用方式,
通过花卉来隐喻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人格外化为一种人们都能理解,都能感受到的存在。这种形式往往需要借助某些花卉的人格化形象来实现,先将人类的特性贯注到花的身体之中,然后再用人格化的花构筑起一个合理的人类理想框架,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就是这种写作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但是又与众不同的作品,与以往的知识分子们抒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不同,黄巢抒发的是一种充满叛逆与豪迈的英雄气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以往常用菊花意象作为高洁风骨的意寓对象不同,黄巢特意取菊花盛开时节的肃杀与凄凉作为中心骨,将以往人们对于花朵娇柔优美的印象完全扫除,留下的是菊花的刚劲,充分体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冲破封建枷锁的强烈愿望。
三.与人格相结合,借花卉标榜道德品质
这是目前对于花卉研究最繁多,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向。正是在这种研究方向的引导下,现代人们对于花卉文化的认识基本定型于人格结合这一领域了。所谓的与人格结合,就是借花卉的特性与某些道德品质的特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以达到作者标榜的道德品质艺术化,文学化的目标,使社会需要的优秀道德品质不再显得枯燥乏味,而是显得更加富有趣特性,和作者描写的花卉意象一样拥有着庞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样就扩大了道德品质的传播范围以及对受众的影响力。比如,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就曾作《黄花》一诗来表现自己宁可孤老一生,也不愿意屈身庸碌之辈的进步理念,一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将自己对于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起到了积极健康的社会作用。
中国的花卉写作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这种写作文化是基于人们对于花卉认识的一种美学概念所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写作文化在唐宋时期由于人们对于美的狂热追求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高度,这个时期的创作不仅对这个时间点之前的花卉意象创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更新,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写作道路,甚至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本的结构框架。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时期的花卉意象的使用特点,使用方式的考证,对于我们研究整个中国花卉创作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