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感知、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学

2019-10-21布仁巴雅尔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

布仁巴雅尔

关键词:地理感知;文学创作;地方文学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最近几年已经有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在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的建构是相当重要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这样的工作,它需要比较强大的理论思维与理论概括的能力,也需要相当深厚的、博大的学术积累。

一、地理感知

“地理感知”是一个全新的术语。所谓地理感知,主要指的是作家对天地之物,包括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物候、天文等等,人在天地之间所能够看到的、感到的、认识到的一切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地理感知”,不说“地理认识”或者“地理理解”呢?因為“感知”这个词,更适合于我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产生、文学的构成的认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写过文学作品,好多人都从事过文学创作,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应该很清楚。作家、诗人、艺术家都应该是同类人,他们在表现——以前学者们所讲的自然与人文,我们现在所讲的文学地理学里面的“地理”概念就是“天地之物”,包括自然、人文的东西——天地之物的时候,首先来源于感知,因为“地理感知”强调的是这种感觉和印象,感觉和印象是非常原始的东西。在文学作品里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呈现这种原始的东西,不然的话,就和学者所认识的地理与自然不存在区别。为什么地理感

知对于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非常重要,而作家与艺术家不是像科学家们那样去认识地理,或者如植物学家那样去认识自然,就在于他在文学作品里表现的东西,其得来的途径主要是感知,而不是所谓的认识和理解。“地理感知”,就是指文学家、艺术家对天地之物的感觉和把握,而且这种把握远远不是认识和理解所能概

括的。从前,没有一个学者认识到了“地理感知”问题的重要性。因为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有不少是从事地理学、教育学或者其他专业的,他们也许讲过“地理感知”,然而跟我们文学地理学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在文学理论或者文学地理学方面,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地理感知”肯定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地理感知”的内涵是非常深厚的,意义和价值也是重大的。人类早期的文学,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产生于地理感知,因为后来的文学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和“地理感知”及其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因此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更多地关注和呈现自然,呈现地理的表相、形态及其内涵和意义。

二、地理感知与地方文学的兴起

在文学理论中.一些存有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经文学地理学重新审视之后,就会得出焕然一新的观点.以精辟之灼见革新学术思维.从而不断推动文学研究向前发展。提出了”文学的发生、起源与来源,与人类早期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有着重要关联”的观点,以及“文学发生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主张.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那么.作为其中的重要概念,地理感知难道只是影响作家和诗人的创作这么简单吗?显而易见,这不过是从微观角度的个体考量。如果我们把这一影响过程放大扩展到整个人类文学的创作之初.就会发现地理感知实乃地方文学产生的直接根源。一般认为风骚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作为北方诸侯国民歌的“国风”反映出黄河流域的自然景物与民风民情.《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而楚辞则是楚地所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由此可见,风骚传统的形成都离不开各自所处的独特地域,可以说两者都是地方的产物。《关雎》是国风开篇第一首,也是周南地区的民歌.其对爱情的憧憬描写至今

让人传诵。但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从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可以感受出来这个爱情故事发生于自然场景之中.是在甜蜜而优美的地理时空下。男性劳动者“君子”看到了身旁“窈窕”的女性劳动者.同时心生爱慕,歌咏之词呼之欲出。一般视为比兴手法的首句往往能够揭示出文思发生的地理根源.其实.比兴不仅仅是创作的技巧和语言的修辞,本质上还是地理感知在作品中的凸显方式。虽然“国风”的主题思想各不相同,涉及军事、爱隋、婚姻、思乡等内容,但所有这些情感都是创作者在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下生发、感受和体验到的,脱离不了他们对生活之地的真切感知。在《离骚》中.屈原对楚地有着精彩绝伦的描写,尤其是“木兰”“杜蘅”“薜荔”等20余种楚地所特有的花草香木反映出诗^.对楚地山川的感受之深和用情之真。恰是这种对故土之美的地理感知让屈原对卖国统治者产生出忧愤.其忧国忧民之思并不在于楚国行政区域的增多和减少.而是担忧和苦闷沦入敌手的破碎山川与不复相见的楚地之自然。在北欧神话当中.人们“把那种隐秘的对人类有危害的自然力想象为‘巨人一,“而那些像夏日的炎热”,并赋予太阳、大海、冰霜、火焰、雷霆、云层等自然事物以神的名字。从北欧众神的形象以及众神与巨人之间的残酷斗争、毁灭消亡的历史更替来看,无不体现着当地先民共同的创作思维。这种神话思维对北欧地区独特的四季变化.诸如火山爆发、海啸席卷等自然灾害作了艺术化的描写.对他们时刻感知到的但又无法解释清楚的地质运动作了最直观的文学呈现。此外.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印度史诗中的天龙八部以及日本《古事记》中的天神,其形象和名字无一相同.性情与能力也干差万别,这是因为他们的创作都是根据各民族地区的气候物候、地质地貌等地理特征所决定的。

三、作家的地理感知对文学创作的意义

作家以感知为审美基础.以地理为审美对象.通过观临、行走、接触和捕捉自然山川的色彩、线条、声音与形状等要素.从中获取强烈的感官刺激、高度的情感体验乃至心灵上的和谐共鸣,但“审美感知的快感不同于纯生活上的快感.它更具有精神性的特征.蕴含着主体的理想与追求及全部生命体验”。例如对文学创作的即时影响,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酬唱赠答、写景记游等即兴而发的当下场景中。初唐诗人王勃途经洪州,在群僚宴会之上即席而作《滕王阁序》。他假借滕王阁之名义.实写所听闻感受到的“豫章故郡”之“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以弱冠英年的激昂勃发充盈着挥斥方道、辽阔洪荒之伟力,一时间洛阳纸贵,天下扬名。美国作家梭罗则在独居瓦尔登湖畔之时.一边过着极简朴素的原始生活.一边记录下周围景致的四季变化和两年零两个月的心路历程,笔下的《瓦尔登湖》成为他一生的栖身之所。由此可见.作家要把当时获取的地理感知直接运用到即时创作中.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以发现自然之奇异.还需要高度集中的定力以排除外界干扰,更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或者满腹经纶的才华才能彰显风格之卓绝。

本文的意义也就在于发展出一点新的东西,而不是总是讨论一些陈旧的话题。如果我们的文学理论不能面对新的现象与解决新的问题,那我们的理论就是灰色的,自然也就是无效的。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
作家谈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