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写“拿来主义”要不得

2019-10-21胡继业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新闻采编

胡继业

摘要:“拿来主义”,源自鲁迅先生84年前写的杂文《拿来主义》,其中一个观点是批判当时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文章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拿来主义”一词从此流传开来。

关键词:新闻采编;网络拿来主义;具体表现

“拿来主义”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照搬西方全盘接收的观点,与老祖宗“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有殊途同归之处。笔者认为,文学创作中“拿来主义”使不得,新闻采写中“拿来主义”同样要不得。

初唐诗人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被称为“沈宋”。然而宋之问为了将两句好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不惜残害自己外甥的性命,犯下了剽窃史上骇人听闻的行为。据史书记载,宋之问仪表堂堂,才艺上佳,因品行卑劣,被后世文坛不齿。

纵观我国文学发展史,抄袭或剽窃不仅要遭受世人的道德拷问,轻则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重则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文学创作如此,新闻采写更是这样。况且,与文学创作不同,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为了省时省力,如果过度地依赖拿到的素材,不采访、不思考、不核实,这样的记者能有多少职业素养,能写出多少真实的、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在行业内,新闻只要注明来源是可以转载的。在这种背景下,打开报纸或是门户网站,相似的新闻比比皆是。这种看似“认真”的拿来,对读者来说,一样会产生伤害——笔者作为一名媒体人,有时候也会对此感到不快,何况是普通的受众呢?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而不少新闻记者因惯性所致,网络成了他们获取新闻源的主要途径,在新闻选题、写作、报道上被其牵着鼻子走,内容与网络资讯日渐趋同,无形中增加了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出现的可能,这不仅会影响公众对于事件、事实的认知和判断,有时候甚至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很多新闻线索只要打一通电话、发一个邮件、要份材料,甚至是视频采访,无需记者亲自到场就可对新闻事件了解个大概,甚至事半功倍,这无疑成为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有益补充。然而,这些方法虽能优化采访流程,将某些工作化繁为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采访的工作量,但这种工作方式会造成某些新闻素材的流失,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和失真。因此,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拿来主义”“听来主义”无异于隔靴挠痒、隔空打牛,因无法窥见新闻的全貌,新闻的鲜活性、生动性往往会因此折损。

真实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底线。媒体的公信力、记者的形象都会受到影响。若因“拿来”的一个细节的疏忽、遗漏,失实,就有可能造成记者本人甚至一家媒体从此“失去人心”,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记者在从事新闻采写的过程中,要时刻抱有怀疑和探索的精神,一定不要图巧、图省事儿,每个环节都应尽量做到“亲力亲为”“眼见为实”,深入采访,并认真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其他途径只可作为采访工作的补充,却不能完全代替深入新闻一线的主体地位。

就像朔州日报社观点《好新闻在基层》中所说,好的新闻稿件需要记者真正做到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来到新闻一线,来到新闻现场,最大限度地缩短与新闻的距离。这里所说的缩短,包括缩短与新闻现场的距离,和缩短与新闻中“人”的距离。只有缩短、甚至消除了这两个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真实,才能写出真实而又亲民的好文章。

在新闻采写活动中,无论是“三贴近”原则,还是“走转改”的要求,一直是媒体从业者改进宣传思想、加强自身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它要求记者本人要最大限度地接近甚至亲自到达新闻现场,把自身的精力和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新闻事实上来,以达到还原新闻本身的目的。只有这样,报道才有可能从浩如繁星的信息中脱颖而出。

近些年来,由于网络信息的普遍化,这给大部分记者提供了方便,致使他们依赖于网络,不论是在哪个环节都逐渐被网络同化,对新闻的选题、写作、观点和价值的判断都有表现:

(一)记者对新闻的信息和线索也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和寻找

现阶段,大部分记者都已经把“下基层、跑新闻”原则抛之脑后,从网络渠道上走捷径,更方便快捷的就把新闻线索搜集到了,还有的记者把网络信息当成新闻,所以新闻的版本越来越单一化。例如,最近全国都在关注的情况,而我们只要一打开网页每个网站都有和此相关的报道,并且报道的内容大体相似。

(二)新闻价值判断标准趋同化

互联网已经普及在我们的生活中了,而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新闻记者借助这样的渠道增加自己新闻的跟帖率、点击率和转发率,并且用这些数据作为新闻价值的指标。而这样的现象导致了一些媒体传播低俗、娱乐化的网络信息,就是为了满足网民的兴趣和乐趣。

(三)新闻记者会误把网民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当成对民众的采访结果

例如,有的报纸上的新闻信息能体现出来民众的心声,新闻记者在没有采访或者采访不到位的情况下采纳网民的建议和意见,并误认为这些信息就是社会大部分人的观点。

(四)新闻写作依赖于网络素材

在新闻记者行业中存在一些职业道德不高的记者,没有经过授權就将网上的一些内容抄袭下来,作为自己的新闻发表出去,这就是很多虚假新闻和报道出现的原因,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一)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能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状况。很多读者就依赖于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现在,很多记者对网路的依赖性很强,成为了网络的中间人,让更多的虚假新闻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降低了报社的公信力。

(二)分流报纸的读者群体

由于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来源于网络,新闻素材也是从网络上截取下来的,这两个原因增加了一部分人对网络新闻的热衷度,这就把一部分报纸读者分流到了网络媒体中。

(三)降低了记者的采写能力

网络给新闻记者截取新闻素材创造了平台,新闻记者抛开下基层的原则,没有认真、全面的进行采访也能很容易获得新闻素材,这是导致新闻记者写作能力降低的直接原因。

从身边的新闻事件来看,现阶段的新闻行业中网络“拿来主义”已经很严重了,给传统的报纸媒体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好。所以,为了能提高新闻编写的质量,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遏制网络“拿来主义”。

(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

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针对自身的优势在原有价值判断指标的基础上优化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保证新闻的价值。

(二)提升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

新闻的编写质量是最受读者关注的,新闻记者要从实际入手,对生活、群众深入了解,以大众和社会作为主体报道和编写才能赢得读者的兴趣。新闻的选题要贴切、语言要生动,将新闻内容写的生动灵活。例如,新闻记者可以把限购令的标题写成楼市“刹车”,这就能很直观的表达具体的新闻主旨,便于读者理解。

(三)培养新闻记者的网络信息价值识别能力

网络信息量非常大,新闻记者运用自己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准确判断网络信息的来源和价值,避免被网络虚假信息迷惑。所以,为了媒体的公信力,亦或者是为了自己的信誉度,在新闻撰写工作中要拒绝“拿来主义”。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新闻采编
刍议新形势下提升新闻采编技巧的途径
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