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多与二少
2019-10-21柏素娟
柏素娟
【摘 要】2011版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改以来,语文课重人文轻语言,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少,语言文字得不到运用,结果是课堂效率低。深入学习了新课标,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三多和二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三多;二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多
(一)多读
语文教学中,读是最简单,但是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才能激发起情感,形成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读就是吸收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通过读的过程,语言文字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学生就可以信手拈来,这样就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
强调多读不应该只在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是对课内语文学习的补充。新课标中要求小学阶段阅读总量是145万字,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语文必须大量课外阅读。多读书可以吸取书籍中宝贵财富,将其内化积淀为自己的,同时它还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任何事情量变必然引发质变,读的多了,自然会厚积薄发,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写作时自然会妙笔生花。
(二)多写
提到多写,我们不得不提到习作。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就告诉我们习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习作教学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是难啃的骨头,费力、费时而效果却很缓慢。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写得太少。熟能生巧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并没有什么捷径,多练习自然就会由难变易了。
强调多写,首先要重视课内的小练笔。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为习作积累素材。在强调了课内练笔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外写的练习,因为课外练写是对课内语文学习的有效补充,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使学生习作上有了源头活水,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课内课外练笔的结合,自然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习作畏难的心理。
现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写得多,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就多,語文能力自然就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落到实处。
(三)多积累
语言都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积累语言就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小学生语言还处于一个模仿阶段,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字储备,所以倡导多积累便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积累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丰富,说话和写才能旁征博引,语文功底才能显露出来,就不会发生“书到用时方很少”的情况。我们所说的“源头活水”实际就是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更新。
在积累方面新课标也有要求,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的背诵优秀古诗文要达到160篇。语文教学中的积累除了优秀古诗文,还应该有成语、名言警句、好句好短等。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积累的量,还要重视积累的面。积累的越多,语文学习中的各种能力尤其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二少
(一)少讲
多数语文教师总感觉到涉及到的内容都要讲,感觉不进行细致系统的分析,学生就不能理解课文。实际上,繁琐的分析使教学失去重点,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是面面不到。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文本,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无暇顾及,人文性占了主角,工具性被偏废,使语文课失去了韵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大量的课文分析,将读和写挤到了课外,读就不到位,写则由于缺乏课堂上的指导、检查、反馈,课外的写质量往往不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缓慢。总之,讲的过多,教学上不懂得取舍,不懂得放弃,课堂看似异彩纷呈,但效果却如蜻蜓点水一般。
要做到少讲,使阅读教学实现美丽的转身,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走出来,首先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而如何做到取舍有度呢?首先要把握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放在核心位置。我们可以对语文教学教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了。
(二)少问
语文教学不但少讲还要少问。因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频频发问,对课文零敲碎打,不但肢解了课文的整体性,还混淆了内容的主次,模糊了学生的认识,使课文的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只是你问我答,课堂的教学必然是枯燥乏味的,令人窒息的。调动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没有生机。
那么语文课该不该提问呢?答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语文课也不例外。语文课如何做到少问呢?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力,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不是教师先提问,而是引导学生先提问。学生的主动质疑,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质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学生在学习上得“法”,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能统领全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目标、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学情进行谋划。另外,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度,要富有启发性。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