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与灵魂的超越时空的对话

2019-10-21邢博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意识流对话灵魂

邢博

摘 要:《墙上的斑点》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经典代表作,可谓是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意识流小说在主题表现上并不是身份的清晰与明确。相反,其思维的跳跃性和叙述的不连贯性反倒是会给读者在主题理解上带来不少困扰。本文就将对《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的主题展开分析,希望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意识流小说。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灵魂;对话

“斑点?在哪里?”“嗯,在墙上!”“你看到了吗,那墙上的斑点?那又大又圆又黑的斑点,我也猜不透那是什么。”“为什么不起身去看看那是什么呢?”“不不不,那也许只是大自然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他有他自己的法则。我们只需要不断地向内挖掘即可,真相啊其实并不重要。”

那么现在,让我们与心灵深处的那个未知的的灵魂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吧。

《墙上的斑点》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可谓是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它不仅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更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经典。尽管数百年来,文学评论家对它的褒贬不一,但是我认为它所表现的主题是永恒的,是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的,是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正因如此,这部小说才能称得上是经典,这部经典才得以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下来。

对于人类的存在,人们总是有着不同的回应。尽管小说的出发点是由于主人公对于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而产生了疑惑,但是阅读完整篇小说会发现整个故事好像都是主人公自己的一出戏,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无声地对话来挖掘自己的思想以及灵魂深处的一些想法。当然,作者的独具匠心远不停留在对个人层面的浅层表现上,通过这样一种个人的精神的“流”的形式表达出的对于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迷惘、标准规则和权威的挑战以及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思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主题不是话题,本篇小说的话题是“墙上的斑点”,并且在文中六次想象了这个斑点究竟是什么。然而,仅凭借一个斑点是不能将作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图表达出来的,读者也没有办法通过它来领悟到更深邃的主题。可同时又是这样一个斑点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及在“与灵魂的对话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象征,使得思想与主题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关于战争的反思和隐喻,几乎是所有战后小说的一个特点,这当然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以及时代背景有关。但《墙上的斑点》这一篇小说,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战争小说,它没有在情节上下功夫,设计一系列复杂的外部和内部矛盾来达到对战争主题的表现的目的。文中”But after life......”、”if freedom exists”、”the crimson flag flapping from the castle tower”、”the cavalcade of red knights riding up the side of the black rock”、”Some antiquary must have dug up those bones and given them a name”、”Curse the war ”、”God damn this war!”等意象都象征着战争,并且隐含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我们身在和平时代,可能永远无法切身的去想象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甚至于一个小小的斑点都能唤醒脑海深处关于战争的记忆。是的,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是永恒的,但往往无声的抗议比血淋淋的事实更让人觉得战争的恐怖和真实。在文中,我们没有看到杀戮也没有听到枪炮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是一个战争的亲历者在不停的与自己对话,沉浸在自己无边的臆想里无法自拔,随时可能在虚无中迷失掉自己。这才是战争真正的巨大的破坏力,他不光摧毁人的肉体,更在精神上给人留下了一个封闭式的漩涡,给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这种影响是持续的,几乎可以说是毁掉了一代人。

关于对规则和权威的挑战的这一主题,如果我们结合作者是一位女性主义者代表的身份是不难理解的。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反讽的手法隐喻到了规则、权威,例如”the ignorance of humanity”、”The first idea of that passes...Shakespeare... ”、”Table of Precedence ”、”they desire melancholy like most English people”、”Charles the First ”这些都象征着一种标准和权力。作者生活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一切的标准都是男性的标准,作者巧妙地将这种反抗和对立注入到文中主人公的潜意识里面。当主人公在精神的乌托邦里面自由驰骋时,突然主人公想到”If it were not for Whitakers Almanack , if it were not the Table of Precedence”。是啊,要是没有这该死的尊卑秩序,一切将会是多么的美好啊!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Everybody should follow somebody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济世哲学吗?在所谓的男权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男性的意志为标准来制定女性的生活模式。女性们需要不断的根据男性们给自己设立的标准及时地做出调整,从而被社会人认可。我们可能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文中主人公的潜意识却告诉了我们真相:她们渴望着不被权力约束,渴望着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渴望着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者将主人公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的那种快乐和满足与主人公回到现实世界里的厌恶和不情愿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将她渴望摆脱命运却又只能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展现的淋漓尽致。D.H. Lawrence有一篇名为《Give her a Pattern》的文章,文章中就多个男性给女性设立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且揭露了一个残忍的事实真相:女性明知道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她们却只能依靠着这些模式去活下去。实属一件可悲可叹之事。

另一个主题就是普遍存在于意识流小说中的主题:对于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的思考。就像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认为的那样,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情感的感觉和思想流。因而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真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其实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认人的内心主觀世界。文中说到的像什么像什么像什么, 都只是肉眼所看到的表象,而真正的真实是那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思考。 作者在叙述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是最有利于将这种与自我的对话与思考展现出来的。这篇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点是,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并不仅仅是对人物进行了讲述或者展示。作者着眼于通过将主人公个人思绪的变化和精神世界展现出来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主人公的性格,从而对主题有一个更好的表现。主人公六次展开思考,都是从某一个点出发,然后展开意识的思考,随后又回到最初的“Whats the mark on the wall?”像是花瓣一样共同构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其实,事实的真相并没有那么重要,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了。举个例子,钉子这个词和蜗牛这个词只差一个字母s, 但却引发了主人公一连串的思考;本来站起身子靠前一点就能看清楚的东西,但是我们却看到了那么多的误判和推断。这说明作者其实并不在乎那个斑点到底是钉子还是蜗牛或者别的什么其他的,反倒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跟着主人公的思绪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游弋和灵魂的救赎。我想这就是主观真实的魅力所在吧。

在这场与灵魂的对话之中,每个人都是主角,我们所感知到的都称为真实。

参考文献:

[1]牛晓丽.结构与反结构:《墙上的斑点》中的女性主义政治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20-22.

[2]张堂英.《墙上的斑点》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分析[J].才智,2018(04):154-155.

[3]马桂林.诗意的独白——读《墙上的斑点》有感[J].英语广场,2016(05):6-8.

[4]孙绍振.《墙上的斑点》:以无序的自由联想揭示思想的不自由[J].语文学习,2014(12):54-58.

猜你喜欢

意识流对话灵魂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与莫言《欢乐》意识流技巧比较研究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灵魂树 等
论意识流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作用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