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方法训练探究
2019-10-21李文华
摘 要:物理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但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表示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解物理题时经常会遇到知识点都会但是就是做不对题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晰的弄清题意,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物理解题策略的训练。本文列举了高中物理常见的解题策略,并为如何进行方法训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物理教学;解题习惯
引言
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做物理题时感到困惑,解题正确率低不仅和学生平时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还和解题策略有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与公式等基础,还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方法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的面对物理难题。
一、高中物理常见的解题策略
(一)等效代替法
等效代替法就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化繁为简的一种解题方法。
在物理问题解答中,等效代替法是常见的解题技巧。例如“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一些学生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容易出错,尤其是物体受到多种力的共同作用时,容易分不清谁是谁,在画“力的作用”图时非常混乱。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等效代替法,即利用合力来代替同一方向上的不同的力,类似的问题还有电路中各个电阻的作用效果用一个总电组代替等,这样一来问题就会得到简化,学生在解答起来也更快捷。
(二)假设法
假设法同样也是化难为易的一种解题方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在面对一些复杂困难的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假设虚拟来判断推理过程得到正误。比如这样的一道例题:如图一个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为4v,将开关开启,L1与L2等都不亮,经测得ab两端电压为0,bc两端电压也为0,ad两端和cd两端的电压都是4v,请问电路故障存在的位置。
图1
A.变阻器R B.灯L1 C.灯L2 D.灯L1和L2
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假设法,先假设是灯L1出现路障导致断路,那么这时cd两端的电压为0,与题干中的已知条件不符,所以不选B。再假设是灯L2出现路障导致断路,那么这时cd两端的电压也为0,所以不选C。假设是变阻器坏了,那么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我们能够指导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应是一致的,都是0,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三)图像法
图像法也可以称之为数形结合法,这种方法常在数学教学中出现,实际上图像法也常应用于物理解答中。在解答物理题时,绘制图像可以让比较隐晦、复杂的物理关系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题目隐含条件,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例如:物体重力大小为G,其与水平面之间有摩擦力,摩擦因数是μ,使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着地面匀速前进,请问在拉力F和水平面的夹角θ是多少时最省力?这时的力的大小是多少?
在解答这道题时,同学们就可以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将已知条件在图中标注出来,下图给出了这道题的受力分析,将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和所受地面的支持力合称为F地,由f=μN可知F地和竖直方向夹角是β,那么tanβ=μ,这时我们就将问题简化成了三力平衡的问题,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出F和F地垂直的时候F有最小值,这时F=,而拉力F和水平面的夹角θ=β=arctanμ。
图2
(四)数学模型法
学好物理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不行的,尤其是物理极值问题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运算与推理能力。数学模型法可以非常形象的反映物理思想,揭示物理规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例如:三个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共点力分别是3N、6N、8N,让我们求合力的极小值。在解答这道题时,对于3N、6N、8N这三组数字,我们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数学三角形问题(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随即我们就意识到当三个共面力构成一个三角形时,合力最小,最小值等于0,这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题。
二、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方法训练策略
高中物理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大量的物理知识晦涩、抽象,因此许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力不从心,甚至产生畏惧、退宿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心理障碍。教师要照顾到班级里物理学习后进生的情况,适当的放慢解题进度,比如在讲一种题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对题干进行一点一点的分析,找出有用信息和潜在信息,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回顾,最后用合适的解题方法将问题简单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拿到一道题时不要急于动笔,要先搞清楚题干说了什么、要求什么,先在脑海中将所需的知识点回顾一遍。具体的讲就是要认真审题,建立清晰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看明白题干描述的物理情境;仔细析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调动已学过的知识点,分析如何解决问题;详细解题,利用相关的物理公式进行问题的推导;最后是完整答题,将整个解答过程清晰、完整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提高解题正确率。
总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解题技巧的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针对不同题型采取相应解题策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美平. 元认知训练——高中物理不能忽视的教学手段[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11)
[2]韩艳华.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学习策略[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3]冯丽丽. 浅谈对新高考模式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01)
作者简介::李文华 出生年月:1972.1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潍坊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