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语文教材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审美分析

2019-10-21谭善林

大东方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回忆童年审美

摘 要:《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文本,作者用活泼富有童趣的语言与饱满的深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向空间与情感空间,带我们走进了她的童年,走进一个甜蜜温暖又略感感伤的梦幻世界。这篇文章对美感理论的运用,也值得我们深入地去发掘与探究。

关键词:童年;回忆;审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很多人即使住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时间长了,生活中也只想着柴米油盐,而不是欣赏美景,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美景之中。因为“距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才能产生美。哪怕这种美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无处可寻,却仍然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从而进一步升华为心理距离上的美。《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文本,作者用活泼富有童趣的语言与饱满的深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向空间与情感空间,带我们走进了她的童年,走进一个甜蜜温暖又略感感伤的梦幻世界。

《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同时它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它的题目就很特别,由三个独立的词语组成,并由此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冬阳”是温暖与淡淡感伤,“童年”则点明了全文主旨,而“骆驼队”则是一条线索,贯穿了全文。童年是每个人最珍贵的时光,使人留恋,使人向往,童年更是可以不断书写和永远镌刻在心灵的成长印记,需要用心去体会。本文的作者正是用平实质朴的文字,通过怀想童年旧事,使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字里行间的深情。而在此文中,对美感理论的运用,也值得我们深入地去发掘与探究。

首先,从心理距离看童年回忆之美。“心理距离说”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对艺术和现实产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对象应保持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只有通过把对对象的感受与个人的自我相分离,使客体摆脱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获得。1而这篇课文的主题,正是追忆童年,正如作者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表达对永驻心间的童年的无尽怀念,呼吁同学们珍惜童年,珍惜时光,保持心灵的纯净。作者在创作是是脱离了现实的枷锁,单纯地享受童年回忆的快乐,我认为是无功利性地去创作美。课文的结尾有这样一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陽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过去的时光一去不还,作者现在已经长大,小时候做过的傻事再也不会去做,但只要“童心”还在,依旧可以与过去相通,而通过距离的陌生化处理,恰恰加深了那一缕乡情,甚至会生出新的独特的感受。距离描述的是带有浓厚感悟色彩的人情关系,其中既有人情还有距离,它打破了形式主义的狭隘界限,扩大了艺术心理学的范围。林海音在文中描写了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遐想、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四个童年生活的片段,遵循了一定的创作规则,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渗入其中,将现实与过去对立连接,写出了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极富感染力。这股深情是现实与过去的“中和之美”。

二是从移情作用看骆驼之美。课文中对童年生活片段的描写生动、细致,尤其是对骆驼形态的描写:“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简短的描述抓住了骆驼的典型外貌特征长牙、大鼻孔、胡须等,还有一系统动词也用得巧妙,画面感很强。骆驼慢慢地走,慢慢地嚼,长脖子底下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这一切在作者的心中,显得有趣又神秘。而“我”看着骆驼咀嚼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大胆想象骆驼脖子底下铃铛的用处、想拿剪刀剪骆驼不整齐的毛等等行为,都体现出“我”对骆驼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对自然事物的欣赏之情,不含任何其他杂质的,是孩子对动物纯粹的好奇与喜爱。在移情作用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情感加诸于客体,“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2,主体也就在对象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美感。课文第九段中,爸爸认为“我”的想法更美些,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文中“我”关于铃铛的用处说出了同大人不一样的观点,不同于爸爸说的是为了防范侵害,“我”认为是拉骆驼的人想为寂寞的行途增添乐趣。“我”会有这种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是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爸爸想了想,又笑,还夸赞“我”的想法更美,这是为什么?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这体现了一种移情的作用,“我”的天真、可爱令父亲疼惜。“我”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孩童的天真烂漫,是一种纯真的人性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祝福,希望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林海音将美感理论渗透入文学创作当中,通过对童年的回望,拉远了现实与过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缩近了心理和情感的牵绊,使远去的童年和永存的童年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张力,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借助“我”这个孩子的视角,流露出童心、童真、童趣,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赞扬。美亦善,美亦真,至善方能至美。我们也该回头望望,一路走来,有没有遗漏什么美……像是那些本该永驻心间的瞬间。

参考文献

[1]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作者简介:

谭善林(1963-),男,安徽来安人,安徽省来安县长山小学教师,中教1级。

(作者单位:安徽省来安县长山小学)

猜你喜欢

回忆童年审美
论迟子建抒情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