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共被引分布研究

2019-10-21边舫王京安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边舫 王京安

摘 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新时期高等院校的重要举措。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途径成为目前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采用共被引分析方法对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梳理创新创业领域的主要议题、总结每个议题研究内容、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向,以期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创业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创业观念问题,着眼点在于探索如何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二是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新途径,从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研究范式;创业教育;共被引

中图分类号:F 270014-05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More concerns are being paid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idea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ow to build a systematic and diversifie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ystem,and how to explore innovative new way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 of co-citation analysi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sorted out the main topic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ummarize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each topic,and clarifi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explore diversity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provides a reference.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inly focuses on two aspects.One i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which focuses on exploring how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how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so as to strength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 other is to explore new ways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corporat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Finally,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esearch paradigm;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citation analysis

0 引 言創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创业带动社会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板块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显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研究热点[1]。在当前创新驱动背景下,快速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创新创业活动活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研究。事实上,自Schumpeter(1934)[2]提出创新理论以来以及Jeffry(2005)[3]提出的“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发现和捕获机会而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动态过程,众多学者就关于创新创业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对创新创业的实施和发展在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从2002年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4]。创新创业的研究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总结梳理创新创业,分析创新创业研究流派,对推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对创新创业概念的引入[5],国内学者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研究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方面[6],而在探讨高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也相对丰富,如关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7],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和探索[8],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路径和模式的分析[9],以及探讨高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变革和调整[10],如何构建高校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11]和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构建[12]。此外,还有部分文献通过梳理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为国内开展相关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如对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学习[13],对国外相关教育模式的分析[14]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园的培养模式分析[15]。在对创新创业研究的研究方面,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方面,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如段玉厂和傅首清提出的中关村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的研究[16]。在具体实施创新创业的措施方面,众多学者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刘艳等提出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方法[17],王占仁提出的基于“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理论[18],陈楚瑞提出的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效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9],张玉智提出的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20],齐昕等提出的基于需求分析视角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21]等。 因此,研究从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国内研究的参考分析文献来探索研究国内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派别,总结每个流派的研究着眼点,以期为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基础

1.1 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样本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研究文献,采用二次数据采集的形式实施数据整理,具体分两步实施。第一,在“中国知网”首页上选择期刊,并选择高级检索,在检索条件框中选择“题名”检索“创新创业”,截止到2016年共检索出16 483条结果。为了保证研究文献水平,这里将期刊限制在CSSCI检索以上的期刊。在提出部分文献封面致辞、会议、宣传、广告等内容后,最终整理出有效期刊文献795篇。第二,以这795篇中文文献为基准,检索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共整理到有效的参考文献(包括中文、英文)6 155篇。因此,上述数据采集过程充分反映了国内创新创业研究的关注点和参考点。将这795篇原文献和6 155篇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共被引分析以研究创新创业研究范式。通过对这6 950条文献的统计结果发现,

2 106条外文文献,4 070条中文文献。在所有的参考文献中,最高的引用次数为13次,即李家华和卢旭东提出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体引用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共被引分析法旨在探索和识别学科共同体,其基本原理是[22]:当两个作品或作者同时被第3个作品或作者引用时,这2个作品或作者间是存在共被引关系。如果2个作品或作者经常一起被引用则表示他们在研究主题的概念、理论或方法上是相关的。2个作品或作者共被引的次數越多则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对应的“距离”就越近。任何学科的研究群体可以按照这种“距离”的概念加以分类,从而鉴别出该学科的共同体,进而可以分析其学术观点,讨论该学科领域的学科范式。如Small曾利用共被引分析尝试探讨信息科学的研究结构及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23]。White和McCain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研究了情报科学研究范式问题[24]。Cottrill等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法来研究不同研究传统的概念连接问题[25]。国内学者刘林清还通过共被引分析研究战略管理领域的学派问题[26],林春培等利用作者共被引分析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研究学术群类和脉络问题[27],王忠义等通过共被引分析研究只是服务领域的核心作者问题[28]。因此,类似于上述文献,本研究将借助于共被引分析探讨创新创业领域的学科范式问题,以期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派观点。

2 基于共被引分析的创新创业研究基于共被引分析法的基本思想,研究需要通过以下过程

1)基于选取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关系构建文献间的共被引关系,形成共被引矩阵。

2)将共被引矩阵转换为距离矩阵。

3)对文献间的“距离”矩阵采用聚类分析。

4)数据分析结论。

2.1 构建共被引矩阵

针对第2部分搜集整理的6 155篇参考文献,依据文献和参考文献的关联性构建共被引关系,即如果文献A引用文献B,且引用文献C,那么文献B和文献C间存在共被引关系,共被引关系的强度则等于共同作为参考文献出现的次数。这里先将初始文献编码,然后借助于R软件中的TNET软件包将编码后的文献间的二模引用关系转换为一模共被引关系。显然,文献间的共被引次要小于其单独被引次数。在共被引矩阵中自然存在大量的共被引次数为1.这里选取那些高被引的文献,即筛选那些共被引次数≥3的文献,共得到20篇文献44个共被引对。为表示方便起见,将对这44对文献按顺序排序重新编码,最终形成编码后的共被引文献对如图1所示,其中图中的圆点内的数字代表了文献编号,圆点间的数字表示文献间的共被引次数。显然,文献7与大部分的高被引文献存在关联性。

2.2 构建“距离”矩阵

在共被引矩阵(A)44×44中对角线表示文献自己被引用的次数,但并不能反映文献自己与自己的共被引关系。这里借鉴邱均平[29]等人处理作者共被引矩阵的做法,将对角线的数值采用行或列的最大值加1的方式作为文献自己与自己的共被引关系。在共被引矩阵中,数字越大代表两篇文献共被引的频率越高,两篇文献研究的主题越接近。这里将借鉴Ochiia系数的方法,将共被引矩阵转换为“距离矩阵”,即两篇文献研究主题越接近,其对应的“距离”也就越近。那么,“距离”矩阵(

B)44×44与共被引矩阵间的转换关系为

bij=1-aij/aiiajj.最终得到的“距离”矩阵见表2.

2.3 “距离”矩阵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旨在研究“物以类聚”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所研究的变量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亲疏关系、距离),其分类的基本原来在于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通过测度变量将指标间的相似程度将相似度较大的变量聚合为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然后依据亲疏关系逐步聚合到大的分类单位。对“距离”矩阵实施聚类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以及相应的主成分分析图如图2所示。

2.4 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来划分被引文献的类别,对这些高被引作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每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相应的研究方向。由聚类分析结果图可以直观看出,文献划分的细类比较多,没有大量文献扎堆的现象,即同一个主题内的高被引文献比较少。具体对应的文献列表见表3.

由表3可知,国内创新创业研究所引用的文献基本还是集中在国内。此外,主成分分析也显示,在创新创业研究主题中没有显著的主导文献,研究文献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其中,从文献的共被引网络图可以看出,文献2/3,文献16/17,文献5/18以及文献1/4均是孤立自成一类。结合具体文献内容发现,文献1,4则为两篇中国高等教育期刊上的文献,两篇文献都在论述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问题,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代表了创新创业研究文献的基本方向。而文献16,17则是关于企业创新创造价值问题的研究。显然,企业是创新创造价值的最佳体现,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动力,同时也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的最佳佐证。文献5,18中则分别为熊彼特的经济学理论关于创新的定义以及SHANE & VENKATARAMAN关于创业的看法和对创业精神、模式研究。这2篇文献均是在讨论创新创业方面概念解释的佐证文献。文献2和3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评述和辩论。

从整个聚类分类图显示,创新创业研究主题大致分为2类,一类文献是关于创新创业的意义研究、评述以及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另一类则是集中对创新创业的实施模式和途径的探索分析,特别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创客教育的论述以及众创模式的探索。在进一步细分的情况下,在第一类里面则又区分为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分析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分析。第二类里面则是对创客教育的实践研究,即提出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作为培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另一方面则是对创客教育的理论研究,即基于大众创新,众创的概念和模式的分析研究。

3 结 语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需要包括高校、社会在内的各方协同创建良好的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部先后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均是在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途径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研究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话题入手,分析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着眼点,采用共被引分析法划分了创新创业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流派,梳理了每个流派的主要论点,研究发现:创新创业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创业观念问题,其着眼点在于探索如何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二是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新途径,从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化、持续化的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倡导立足社会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其次,还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融通当前的课程内外教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积极为有准备的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和实训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 革,刘乔斐.高等学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56-57.

[2]Schumpeter J A.The economy as a whole-seventh chapter of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Industry & Innovation,2002(Apr/Aug).

[3]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陶 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83-88.

[5]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08):76-81.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7]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6-99.

[8]马永斌,柏 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

[9]张 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10]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75-78.

[11]刘 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05):64-67.

[12]王冀宁.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演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0-115.

[13]郝 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14]胡 桃,沈 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92-96.

[15]李 萍,郑 旭.美英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6):96-99.

[16]段玉厂,傅首清.中关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循环机制建设路径研究——基于与硅谷的比较[J].管理评论,2015,27(07):87-93.

[17]杜 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05):91-94.

[18]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19]陈楚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6(04):38-44.

[20]张玉智.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情报科学,2013(01):52-55.

[21]齐 昕,曹新安,张 萌.基于需求分析视角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02):81-84.

[22]张 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06):65-75.

[23]Small H.The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o the social sciences:a co-citation analysi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81,17(01):39-50.

[24]White H D,Mccain K W.Visualizing a discipline: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72—1995[M].John Wiley & Sons,Inc,1998.

[25]Cottrill C A,Rogers E M,Mills T.Co-citation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f innovation research tradition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J].Science Communication Linking Theory & Practice,1989,11(02):181-208.

[26]劉林青.范式可视化与共被引分析——以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为例[J].情报学报,2005,24(01):20-25.

[27]林春培,黄海媚,吴东儒.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破坏性创新研究学术群类与脉络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08):68-81.

[28]王忠义,陈伶丽,黄 京.我国知识服务领域的核心作者共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2017(12):66-72.

[29]邱均平,马瑞敏,李晔君.关于共被引分析方法的再认识和再思考[J].情报学报,2008,27(01):69-74.

(责任编辑:王 强)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