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2019-10-21吴丽环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案例新课程探究

吴丽环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地理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思考。文章从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出发,指出影响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案例教材与团队分组学习、多媒体运用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阅读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这三种创新教学模式,旨在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创新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日益呈现出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潜力,满足学生多元学习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做好授课准备,突出重点难点

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的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并表现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教师要想成为课堂的主导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除了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联系地理的教学实际,将生活中同地理紧密相联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补充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眼界。由于地理学科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在教学中就必须体现重难点,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一刀切”。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重点难点,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和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创新性,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要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生活趣事和生活案例[1]。如果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加上授课的方法不得当的话,就会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低下,最终影响教学效果。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好奇心,只要教师引导得当,精心挖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三)倡导探究学习,凸显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元的评价机制来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前布置与新课主题相关的信息收集工作和预先设置一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

影响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如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教学条件、个人爱好和倾向、同行影响、学生个性[1]特点等。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体现在对教材的解析,要求在地理学科上讲的透彻、真实而富有特色,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进行优化设计;课程认识则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的结合[1];个人爱好是个人兴趣的体现,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的对地理知识进行求知、实践和探索;学生个性特点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经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地理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材料、多媒体运用和团队探究上多下功夫,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一)“案例材料与团队分组学习”创新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前选择好教学案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在材料的学习和分组讨论中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实施步骤有:1、教学案例选择。案例的选择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利用新闻、报刊、媒体等媒介充分了解该案例教学的相关材料;2、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在选择好教学案例后,就要利用多媒体、教学道具或口头讲解的方式导入案例材料,并指引学生认真通读案例内容;3、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和猜想,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4、归纳总结。小组成员在讨论结束后,形成小组汇报意见,选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再对汇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更加科学、合理、有序的建议并进行总结。

例如在讲授《城市化》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选择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初期、中期、后期三個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见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发展不同过程的特点、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差异、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等,教师选取几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思考和讨论,学生结合自身对城市化的认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解析,让学生对城市化建设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二)“多媒体应用与学生参与学习”创新教学模式

“多媒体应用与学生参与学习”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把“图、文、声、电、影”等多媒体信息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1],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也可以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化被动为主动。具体方法是:1、教师精心准备课件。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网络媒介等工具收集教学素材,制作课件;2、通过课件设置问题。将课堂上比较抽象的问题通过课件的设置,用设问、讨论等方式引出课程教学问题;3、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4、总结归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

例如《人口的空间变化》这一节,教师充分收集人口时间、空间变化的教学素材并制作课件,在导入问题上可以列举“考上省外大学并就读算不算人口迁移?”“‘招工难、招工荒;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城市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思考和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和意义。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影响因素、原因等问题。最后教师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纠正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一些片面或者不正确的想法,对课题教学进行总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阅读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阅读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通过各类阅读法来加深课程的理解,并通过探究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主要要做到“四抓”:1、抓阅读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法、习题阅读法、语意阅读法等方法强化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2];2、抓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阅读后,通过习题、笔记和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运用有效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达成学习目标;3、抓创新思考。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开展团队学习、分组探讨,学会质疑,学会创新,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以发挥;4、抓重点难点。在学习中要创设情境,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学会贯通、自主学习、自主阅读。

例如在讲解“郑和下西洋,为何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程时”这一问题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事先收集相关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和查阅地图明白:明朝时期,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情况下,要保证航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利用“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3]的原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找到知识创新点,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抓主体明白天气的变化,通过抓重点知道季风的变化,相对于死记硬背而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志荣,康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2013.07:62-63

[2] 张倩.浅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之策[J].快乐阅读.2013.07:67

[3] 李宏伟.高中地理课的创新教学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8:19

猜你喜欢

案例新课程探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设问引导探究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