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KV475

2019-10-21时佳

黄河之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戏剧性

时佳

摘 要:《c小调幻想曲》kv475是莫扎特全部钢琴音乐中最具先锋性的创作之一。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調式调性和戏剧性四个方面来阐述介绍,加以总结使之更好的感受这部作品。

关键词:创作背景;调式调性;体裁新颖;戏剧性

一、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创作于1785年5月份,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极少数含有悲剧性色调的一部。这个时期也是这位伟大的天才短暂的人生中的晚期了,他与萨尔兹堡大主教决裂之后,只身前往维也纳,在维也纳的日子里他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但是贫困,疾病也在侵扰着他。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此时的他已尝遍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生活的压迫,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都通过他这部作品悲情的演绎展示了出来。

二、调式调性

通过谱面来看都可以发现这部作品的调性变化有多复杂。莫扎特在除了第三部分使用了降B大调的调号以外绝大多数的记谱过程中放弃使用调号而改用临时升降记号,直到尾声,莫扎特才找回乐曲开头部分使用过的素材,重新建立c小调作为主要调性的地位,使整部作品获得了收缩感和平衡性。

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在第一部分中,仅仅在前25小节中调性就变化了11次,并且不断运用模进倒影模仿的手法使得整个前奏部分充满了暗示意味,通过很多的意外,很多的不谐和,很多的突然,很多的阻碍,很多的打击,展示出了强烈的黑暗色彩,对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奠定了基调。从26-41小节调性又恢复稳定以D大调进行。从71小节又开始极速频繁的变换调式,通过不断的转调模进,充满了调性色彩对比。到91小节开始又以降B大调稳定调式进行到第122小节。接着从130小节到165小节再次开始频繁的转换调式。最后一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调式转换最后回到c小调的主调性。整个乐曲的曲式结构之丰富多变,充满了幻想曲的自由色彩。

三、体裁新颖

幻想曲是一种很难界定的音乐体裁,但通常都倾向于即兴风格和对常规曲式以及结构感的消减。《c小调幻想曲》(kv475)是莫扎特所有作品中最为特殊的一部,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到句子,和声一直到他的调性关系,都是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部作品。整体结构一共有五个部分,第一和第五之间有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像一个歌剧的幕和场之间的关系。第二是这首曲子是带有一种剧情的暗示,暗示这首音乐是有一种戏剧的冲突,并且是在矛盾的冲突中来发展剧情的一种线索,然后通过音乐暗示给你。这首作品有一个不可混淆的特征就是,这部作品是有矛盾的,有冲突的,有不可抗拒的两方面的这种描绘,而且可以确定这部作品表达的结局就是所有人都陨灭的这样一个悲剧。

第三个新颖之处在于它的和声和调性永远给你带来意外,每落下一个和弦后,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莫扎特的这首作品的整个和声关系和调性关系,非常地不可捉摸不可预测。可以很肯定的说,这首作品前两个和弦关系就是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和他的c小调奏鸣曲op111,这两首作品的开端都是来自这首475。

第四是第一部分前几个小节的第一个音都是用半音关系进行的,整体来看是从c到g的向下进行的趋势,可以看作是弗里几亚的扩大化进行。这也更加证明了这首作品表面上看上去是自由且变化莫测的,实际上整个的规格也是严谨的。

四、戏剧性

柔板部分作为开始,从1到25小节通过调性的不断变化以及小节间的模进营造出了一种黑暗的气氛,像歌剧没有演奏之前先为我们演奏出一个前奏曲,为整首作品的悲剧首先奠定了感情基调。左手不断模进从第10小节开始转换到右手的主旋律位置,导致整个基调变得更加沉闷和压抑。第22小节的第一个八分附点音符和两个三十二分音符的链接处有一个突强的符号,营造出主人公收到了沉重的打击,紧接着的十六分附点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又像是塑造出主人公的哭泣声,23小节的三个顿音仿佛主人公在哭泣过后的抽泣声,三个连续的抽泣声像是主人公悲伤到了极致,最后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又回到主人公簌簌的哭泣声里。从第26小节像是戏剧第一幕第一场的开始,旋律开始走向歌唱性,仿佛是女主人公在于她的女仆讲述她爱上了一位平民百姓,她的爱情来的是那么的美好,她仿佛坠入了甜蜜的爱河。但是身份的巨大悬殊让她的爱情又充满了不安和怀疑。随后进入了快板。先是以两个沉闷的低音和弦引起这一幕的开场,极速的十六分音符仿佛在宣告着不远处开始迸发出激烈的战争,从第63小节开始,左手以p(弱)的八分音符开始进入一种较为舒缓的氛围之中,充满歌唱性的旋律像是在表达着男孩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祈愿,期待着下一次再与美丽的女主人来一场美妙的邂逅。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还没有开始就被不远处的战争打断了想要诉说的爱意。中间不断的迂回,希望与失望伴随着,在最后一连串的半音中将美好的想象再次打破,仿佛在宣告着接下来的悲剧。然后是小行板。犹豫不决的情绪,像是女仆告诉女主人公他们的现实差距打破了幻想,在遭受到现实的打击以后女主开始了不断的纠结最后感性仍然战胜了理性,女主人公依然急切的想要见到男孩。急板扑面而来。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直接迎面砸来,像是在昭告着战事已经愈演愈烈,即将攻占到城门,将士们开始与敌方展开激烈的搏斗。左手的三连音的出现仿佛是整个城市的战况更加激进,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一片慌乱之中。直到最后左手连续的八分双音,像是在告诉人们战争即将进入尾声,整个城市即将一片荒芜。最后回到了开始的速度。像是首尾呼应的告诉所有人,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悲剧,命运就是这样不留情面,无法改变。一切都终归萧疏。

五、结语

有人说疲累混沌时候听莫扎特,敏锐思辨时候听马勒,一个是安慰一个是救赎。有人说,爱上莫扎特的曲子,轻快明朗,喝白开水也像喝出白兰地的感觉。好像“天才”生来就是为他人而生,要做他人的抚慰,要做他人的治愈者。却总被世人忽略了“天才”也会孤独,天才也是需要别人的救赎。人们都喜欢着他像永恒的太阳照耀着我们普通人的阴霾,却忽略了他也有痛苦也有悲伤。他的浪荡不羁,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苦累辛酸都是他的人生。人生不可能只有幸福,纵观莫扎特所有作品体会他的七情六欲。他曾经说过大胆地踏上旅途吧,我不知道路途的前方究竟有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迈出了步伐,我们仍在旅途之中。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戏剧性
长春花蓝+玉米黄
戏剧性CIRCUS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不可思议的面具舞会